彩票直通车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文化 > 正文

二月二 龍抬頭

發布時間:2022-03-04 15:35  |  來源:  |  作者:億宣

“二月春風江上來,水精波動碎樓臺。”今天是2022年3月4日,壬寅虎年農歷二月初二。春節、元宵節的喜慶還余味繚繞,二月二又如期而至。古語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氣溫回升,大地解凍,乃萬物復蘇的季節。中華民族精心培育了偉大的農耕文明,對于農業的重視非同尋常,龍抬頭就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中時令的直觀反映,這預示著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拉開大幕,真正的春天終于到了。

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春龍節”“踏青節”。中國人認為,龍是祥瑞之物,主管云雨,這一天是龍登天的日子,從此雨水逐漸充沛增多,只要老天風調雨順,再加上自己的辛勤耕作,就可以期待豐收,因此有農諺道:“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

1.jpg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二月二浸潤著熱騰騰的泥土味。在這個真正接地氣的日子中,有一些有趣的風俗,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風俗,當有同情之理解。

因為龍是鱗蟲之長,人們期盼龍能降伏百蟲。這一天,有些人家會點燃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除蝎子、蜈蚣等。元代熊夢祥的《析津志》有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之所以不掃地,其實是為了更好發揮石灰驅害蟲的作用,還有民謠道:“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蚰蜒無處藏”;“二月二拍瓦子,蝎子蚰蜒斷爪子”,這也是日常經驗的總結,可見古時人們二月二開春時對滅蟲殺毒的注重。

中國人過節總是離不開美食,二月二這天人們無論吃什么大多會冠上“龍”的頭銜。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便稱為“龍耳”,吃炸油糕,用“龍膽”倒也形象,連吃米飯,都叫吃“龍子”,有的地方干脆蒸條“懶龍”,吃了有解除春懶之功效。其實,這皆是為了喚醒龍興云布雨、便利農耕,當然也有討個好彩頭的意思在內。

1.jpg

俗語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千百年來,人們把龍視為帶有神秘色彩的靈物,祈望龍抬頭降下甘霖、滋潤蒼生,由此延伸開去,這一天也有了“孩子大人要剃頭”的說法。這大概是由于以前有正月不剃頭的禁忌,便有了二月二剃頭的需求,“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諺語中包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之所以稱為龍抬頭,其實與古代天象有關。古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標識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勾勒出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四象”。“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條龍的形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在每年二月二晚上,蒼龍逐漸出現在天際,角宿代表龍角,先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后,亢宿作為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不得不佩服古人仰望蒼穹所捕獲的浪漫與神奇。后來,這一天被賦予更多含義和寄托,慢慢便衍化成龍抬頭節了。

二月二這個日子很早就與農業活動聯系起來了。據古書記載,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重農桑、務耕田,在二月二這一天,要率領各個部落首領“親耕”,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耽誤農時,所以百姓也都會在這天開始下田勞作。后世的黃帝、堯、舜、禹紛紛效仿、相沿不輟,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述,周武王將此當作一項重要國事來進行,會舉行盛大儀式,號召群臣都要參與親耕。這一傳統反映了古人對農事的高度重視,堪稱是中國古代的“勞動節”。

二月二發展到唐宋,除了舉行親耕儀式外,又多了賜尺、踏青、挑菜、迎富等內容。“尺者,紀度之數。”農歷二月晝夜長短接近平分,唐朝君主將“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賞賜給大臣,意在順應天時,勉勵為政者要校正鈞衡、秉公辦事。宋代的二月二頗為時興挑菜,婦女結伴而行,沐浴著明媚春光,到郊外挖取野菜,既煮嫩嘗鮮,滿足了口腹之需,又活動筋骨,親近了大自然。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記載:“秦俗以二月二日,攜鼓樂郊外,朝往暮回,謂之迎富……”月盡為窮,月新為富,二月二不僅是月初,還是剛探出頭的早春,一切都充盈著新生的希望。

春天是屬于詩的季節,雖然二月二時綠柳才黃半未勻,但在詩心的渲染下,新春清景顯得格外迷人。

1.jpg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白居易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寫下這首《二月二日》,首句就寫到了天氣,春雨是珍貴的,它象征著春天初來的腳步,輕輕地走過,草木便蘇醒了過來,一夜工夫便傳來萌動聲響,吐出飽滿的枝芽。這是一個踏青賞春的好日子,少年們急不可耐地脫去臃腫冬衣,換上瀟灑的輕衫,呼朋引伴騎上駿馬,談笑之間顧盼生姿,行走在春水長堤兩岸,原來,在白居易眼中,最美的不是春天,而是春天里青春盎然的少年。

更為細膩感傷的李商隱與白居易心境相異,他筆下的《二月二日》寫盡江上春色,卻寫不盡胸中愁思:“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學者顧隨品讀此詩認為,“東風日暖聞吹笙”一句一讀便覺到暖風拂面而來,并點出這詩意中透著詩人細致的觀察,因為“笙內有簧,與笛、簫不同,簧如笙之聲帶。據說笙最怕冷,在三九吹不響,冷氣一入則簧結而不動,故吹笙必天暖。”這是很有意思的解讀視角,對于李商隱而言,花、柳、蜂、蝶洋溢著生命活力令人艷羨,卻不經意間又逼出自己懷鄉幽情,憶歸不得,江邊浪潮聲便似雨夜心潮聲了。

宋代詩人王庭珪的《二月二日出郊》中描繪了一幅田園畫卷:“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垅高低紫燕飛。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山村煙靄飄渺,鳥鳴清脆翻飛,兒童的笛聲更是讓人無憂無慮,所有看到的聽到的都是那么生機勃勃,如此悠然自得之樂,誰能不留戀呢。

“向人草樹有佳色,帶郭江山皆勝游。”詩人平平仄仄的詩詞妙句,仍比不上高高低低的山川來得生動,也比不上裊裊婷婷的花木來得鮮嫩,因為二月二龍抬頭代表的是天地同春,帶來的是雨水,帶來的是東風,帶來的是耕耘,帶來的是生機勃勃。

二月初二“龍抬頭”,萬物此時真正蘇醒,春來了。這一天祈龍賜福,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這一天也是“中國傳統理發日”,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舊俗把二月二這天理發稱之為“剃龍頭”,說在二月二理發,人就會像龍一樣從冬眠中醒來,生龍活虎,龍馬精神。每到二月二這天,理發的人絡繹不絕,都要討個吉利,讓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心情舒暢。

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或“剃喜頭”。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借龍抬頭這一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民諺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之說。

另外,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頭,因為一個月不理發又很難受,故大家都在正月過完后的二月初紛紛理發。而且不理發,頭太重了抬不起來,不能“龍抬頭”了,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民俗專家表示,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

引錢龍,引來一年好財運。二月二清早有“引錢龍”的習俗,人們早早地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謂之“引錢龍”。據說最先把水挑回的人家,是最早引到錢龍的,這一年里就會財運大好。所以經常出現二月二凌晨爭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更是講究這個習俗,每年二月二都是早早地去挑水。現在,人們變通的做法是早早地從自來水管里接水,寓意財運更大、更好。

接“姑娘”。二月二還有一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北方部分地區有這樣的習俗,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正月初二(或初四)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一起帶回來吃一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一直沿續至今。

開筆禮。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打灰墩兒。打灰墩兒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農歷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后,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征當年的大豐收。

不做針線活。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

吃炒豆。相傳古時人們在農歷二月初二炒黃豆而讓“金豆開花”,解除了壓山符咒,解救了因擅自降雨解旱而被壓山下的龍王,并相沿成俗。

送孩子入學,讓孩子學業有成。以前,家長們往往選在二月二送孩子入學讀書。一方面,因為陰歷二月初三是文昌神的誕辰,二月二入學,正好趕上第二天敬奉文昌神的儀式,讓文昌神保佑孩子學業有成,科舉高中。另一方面,二月二的很多習俗與龍相關,這天入學也有“望子成龍”之意,寓意好彩頭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

吃以“龍”為名的食物,不同凡響。二月二這天,各地的飲食雖各有不同,但名字卻都與龍相關。比方說,吃面條叫做吃“龍須面”,吃餅子叫吃“龍鱗”;吃餃子的稱為吃“龍牙”“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龍,在古人的心目中占據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是祥瑞靈獸,是呼風喚雨的龍王,是天之子,是人間的帝王。所以各種食物以龍為名,也是希望自己沾上一些不凡之氣,能有所出息。

二月二吃“龍耳”(餃子)。餃子有的形似元寶,有的形似耳朵,龍抬頭這天吃餃子稱之為“食龍耳”。“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在“龍抬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即餡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

二月二吃“龍膽”(炸油糕)。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區,人們有在春龍節這天吃油炸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油炸糕色澤金黃,被稱作龍膽是很形象的。無論是哪種餡的油糕,吃進來都是里香外脆,膾炙人口。

二月二吃“龍鱗”(春餅)。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

二月二吃“龍須”(面條)。“龍須面”是我國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相傳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廚師,在立春當日,做了一種細如發絲的面條,宛如龍須,皇帝胃口大開,龍顏大悅,贊不絕口。二月二食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1.jpg

二月二吃爆米花。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二吃豬頭肉。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二月二吃芥菜飯。溫州流行吃芥菜飯,據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后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么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民俗的形式在不斷變化中,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卻永恒不變,這些習俗和故事,不僅是傳統與文化,更重要的是承載著一種精神財富,在無聲地給繼承者以啟發——不負春光,未來可期。


本文鏈接://parqueacualago.com/article/culture/2022/03/1613.html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山西五臺山為何是天下第一靈山?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二月二 龍抬頭
“二月春風江上來,水精波動碎樓臺。”今天是2022年3月4日,壬寅虎年農歷二月初二。春節、元宵節的喜慶還余味繚繞,二月二又如期而至。古語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文化 2022-03-04 15:35:29
山西五臺山為何是天下第一靈山?
余自二十歲起禮佛敬僧。此后三十余年,云游天下名山大川,遍訪古寺名剎數百處。以余淺見,天下名剎,上海靜安寺,金粉輝煌,財氣為最;杭州靈隱寺,冰泉玉佛,靈氣為最;廣州光... 文化 2022-02-22 22:29:34
中華名樓,黃河明珠——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于晉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黃河岸畔。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 文化 2022-02-18 22:30:37
十八年前,我曾第一個報道山西發現柳宗元后裔
前日,我與京晉兩地的數位文化名家參訪山西沁水,發現當年的柳氏名居已開辟為規模宏大的旅游區。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絡繹不絕。大家爭相目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后裔、... 文化 2022-02-18 22:02:17
王之渙 黃河遠上神人來
盛唐,是中國文化的巔峰。而盛唐時的河東,即今日之山西,閃耀著巔峰上的神光。太原四王:王翰、王之渙、王維、王昌齡橫空出世,讓中國文人仰望了一千多年。其中的王之渙,新舊... 文化 2022-02-18 21:32:49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