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畫家 > 正文

張培林

發布時間:2019-06-24 22:52  |  來源:億點網  |  作者:史莉

被譽為北派當代山水畫代表畫家的張培林,生于太行山守于太行山,雄渾悲壯、頑強剽悍的太行精神自然充盈在他的血液里。他無視成法,毫不遮掩做作,將所經所歷所思所想,通過轉換,在宣紙上抒寫著豪放人生。他強化黑色,用自己的勾皴,將他獨有的悲劇英雄主義色彩力顯隔柔取剛,回逆大美。有理論家指出,真正的北派作品通過漸悟忠實地記錄了人生軌跡,無法復制與模仿。

1985年,歷經磨難的張培林,以49歲的“高齡”入北京畫院,投王文芳門下研修繪事。此間熱衷觀賞經典舞臺藝術,苦讀中西美學史;1989年,在太原舉辦畫展,省各大媒體均有大篇幅專題報道;同年被聘為山西畫院特邀畫師;1990年,在當代美術館舉辦個展,著名理論家孫克贊嘆:好久不見這樣的畫了;《天際有坦途》《人間煙火》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鴉鳴遠去》被北京畫院收藏;1990年至1992年,相繼在《美術》《中國畫》《迎春花》《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報刊媒體專題介紹,1992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介紹;1992年至1997年,潛心創作了《黑色誘惑》《久違的紅色》系列作品多幅,此間多數作品及評論散見于各報刊之上,并成為群眾文化研究員,1997年,《冊上小展》于北京展示;1998年至1999年間,相繼在洛陽、鄭州、天津舉辦巡展;1999年,10幅作品參加王文芳師生展;2002年,誕生了《遲到的金色》系列;2004年,《張培林山水畫藝術》畫集出版發行;2005年,在京舉辦《張培林與北派山水》展及研討會,邵大箴、張仁芝、李小可等多位著名理論家與畫家到會并做了中肯的評析,當年被中國山水畫研究院聘為研究員;2006年,《中國畫》《國畫家》《美術報》均以北派當代山水畫代表畫家為主題專題介紹;2007年,個展《太行承擔悲壯——張培林與北派山水》在省城太原舉辦,并應邀同題在山西美術學院展出并作講座《我與北派》;2008年,《中國畫精英——張培林》出版發行;2009年,被聘為山西大學客座教授;近作入編《當代山西中國畫畫家作品集·張培林》。

從奶奶那里隔代繼承過來的藝術天賦讓幼時的張培林在饑餓中也不曾號啕過,卻常被柴火和松燈熏黑的墻壁所誘惑,用白粉塊在上面東涂西抹成了張培林特殊的喜愛。因而,黑底白線,清晰鮮活,詩意的墻壁成了張培林初時渲染藝術的天地,小學未畢業張培林就被選送到省藝術干部學校學習。在藝校,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張培林的藝術天分被整個地挖掘了。他的美術課更是“獨領風騷”,輕而易舉可將“三反五反”的典型事例繪制成連環畫,就連情竇初開的感覺也能用圖畫向對方表達。力群校長以驕傲的口氣給大家講:我們學校培養了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小畫家。從此,壯志深藏心底。那時,張培林15歲。先后在和順縣宣教館(后改為文化館)、公安局工作,因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又回到了適宜自己發展的文化館。21歲時,張培林帶著纖弱的身體,到農村接受廣闊天地的“考驗”。20年后,張培林重返工作崗位。1985年春,49歲的張培林拜王文芳為師,與全國各地年輕的學子一起開始了求學生涯。對太行山的熱戀讓張培林放棄了留京發展和到上級畫院當專業畫家的機會,擲下了“我從山里來,還回山里去”的錚錚誓言,一頭又扎于大山里,苦苦地在藝術的大海中恣意汪洋。這些年來,張培林選擇了奔走于家鄉-省城-北京之間,在太行山里汲取藝術的養分,到都市感受濃濃的文化氛圍,行色匆匆的張培林稱他這是“盲流”畫家生涯。在太原,一個雙肩的背包,放在畫室的門口,張培林說昨天還在北京,明天就要回和順了。張培林戲說他的人生是失敗的人生,和梵高有些相似。固執的張培林認為,真正的藝術不需要炒作,因此,他全神貫注地在藝苑跋涉,謝絕了很多共同交流共同探討的機會,因而,也養成了謹小慎微的性格,孤傲又怯懦,自信又落寞,優柔寡斷又豪情滿懷,卓有成就又不合時宜。他摘取藝術成果的同時又忽略許多身份的標簽,在藝術的王國里,他默默地忍受著孤寂和清寒,“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咸頁頷亦何傷。”

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欣賞過張培林的畫作,一時間有些恍惚,先生瘦小木訥,不善言辭,他的作品卻氣勢磅礴,奪人魂魄。那霸道的筆墨,幾何形的圖式,和由此顯露出壓抑中的不屈,原來先生的“大我”都在苦心經營的筆墨中得以酣暢淋漓地展示。張培林所表現的物象都是太行山,別無他物。但觀其畫作,無一雷同。他對太行山的一山一石、一溝一壑,以至崗、巒、峰、嶺、嵐、岫、崖、谷、溪、澗、路、徑、村、舍、潭、澤、煙、云、草、木……都有一種既不同于山外藝術家又不同于太行山民的獨特視覺感悟。北方山水畫派的幾位宗師各有特點:關仝的“峭拔”、李成的“曠遠”、范寬的“雄杰”,歷來被稱為“三家三水”。他們都各具個性而自成一體,而三家又都來源于鼻祖荊浩,表現雄偉峻厚、風骨峭拔的突兀巨壑以及刀削斧劈般的崖體,他們共同的特色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畫中的北方流派。北派山水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慎用彩,多用黑,發展了中國畫尚黑的傳統,譜寫出黑色文化的現代新篇。黃賓虹以黑開發了“夜山”的視覺語言,張仃闡述說“白為萬色之母,黑為萬色之王”,李可染以黑開拓了“逆光”視學語言。張培林的作品在傳統中做了大量持續的研究,畫作中的“黑色太行意象”取險奇的視角,風格綿密濃重,凄厲霸悍。他依據北派山水在歷史文化中的藝術地位而將其不斷延伸、拓展,將自己植根于北方土壤的山水情結中,將那些山川世界的雄峻、蒼秀、壯美投注在心靈的深處,畫作多選取太行山的局部,賦予人性化的刻畫,以動情的筆墨、幻妙的音符呈現太行的雄渾與粗獷。

張培林融入一種兼帶有敘事性特征的雄壯之美,在黑白虛實之間,在“似與非似”中取其神韻、得其意趣,將對于自然風景的理解納入自己獨特的藝術視角,創作出的作品絕非一般意義上模山范水,張培林說這些作品距離自然遠了點,但離自己的心比較近。張培林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畫作多以系列來冠名,系列中又以阿拉伯數字的編號來區分,畫面上沒有題跋落款和印章,選擇的也多是超滿構圖。那橫亙于整個畫面的形態各異的太行山,就連明月也僅置于畫面底部,那氣勢恢弘、吞吐大荒的大山,從遠古走來,仿佛宇宙間造物主演奏的一首氣貫長虹、悲壯高亢的交響樂章,讓人于壓抑于輾轉之間產生一種向上的欲望、一種奮發的力量。他的筆墨中飽含了歲月的滄桑、時光的荏苒,卻不曾浸染一絲風花雪月與人間煙火。沉浸于張培林的山水畫中,能夠感受到作品流露著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神氣”,它穿越時空,直抵心靈。每每走進他的意境,即使消遁了人的痕跡,仍然能夠感受到心靈的參與和精神的存在。他賦予山水物象生命的莊重與肅穆,也賦予其力量與氣魄。《太行印象》115中,作者用凝重艱澀和晶石味的筆法,極富力度,用云纏霧繞的連綿的群山烘托出一塊如刀刻刃勒的巨石,似屈原的《天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環繞著巨石的是那向上的靈光,襯映出一種昂揚的不屈的精神。巨石無疑承載著千年的滄桑和風雨,見證著歷史的興衰更替,閃爍著一個民族的奮發與強盛的希望之光。《天際有坦途》60中,畫面的兩邊都是工寫結合“頂天立地”的大山,中間是淡墨描摹的錯落的群山綿綿延延直到無限,在這些雄渾的山峰之間,一條小徑蜿蜒向上,像一束靈光,像一條玉帶。其筆法靈活多變、剛柔相濟,墨法豐厚蒼茫、氣韻充溢,顯示出渾厚、凝重、豪壯等特點。《人間煙火》59中,張培林熟練地運用屬于他自己獨有的繪畫語言,把抽象朦朧的群山表現得驚心動魄,高亢激昂,在大山的環抱中,毫無章法地鑲嵌進了透射出光亮的窯洞和房屋,用明暗對比的黑白灰墨色,在最高遠的峰頂和房屋周圍,讓強勁的光明盡情地閃爍,這是人類文明的火花在輝耀,照亮的是遠古洪荒時期人類與大自然不屈的抗爭。145中,大山糾結著扭曲著交錯著融匯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大山交響樂,似隱似現的小路是樂章里的一個音符,上方起伏的山的軀體與天際接壤,斷層似凝固的詩行。233中,壁立千仞的大山高出了畫面之外,兩座對峙著的山峰形成了縫隙般的一線天,一輪皓月緩緩地從山的底部很艱難地往上升,就像一條時光之河,在山的石罅里流淌。這幅畫里揉進了深紅色彩,讓山里的月更顯得皎潔,月下的山更顯得滄桑。52中,一座傲然屹立在山峰之間的物象化的模棱兩可的碑,像人類歷史的紀念碑,下部好似洞開了一扇智慧的門,又像洞穿世事的眼,顯得幽深曠遠。《謐謐灰調》105中,一個不大的牌樓置于畫面的中間,兩邊是兩棵非尋常意義的樹,就像兩軍對峙時的劍拔弩張,有遠山在灰色蒼茫的背景里起伏不斷,腳下的草則如泣如訴,崢崢然似古戰場,“旌蔽日兮敵若云,凌余陣兮躐余行。”104中,山巍峨地伸向天空深處,一株好似成精成仙的樹挑著一只古老的鐘,屹立在一座古廟前,娓娓道來,好似在訴說著一段哀傷凄婉意韻悠遠的故事。《倔犟閃爍》164中,四圍猙獰凌厲的山環圍成一個空白的圓,像一口深井,斑駁的小路崎崎嶇嶇,伸向月亮的深處。原來那是先生心中的理想境界。《戲鬧五彩》484中,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盡水,峰巒如聚,好似波濤洶涌澎湃,又似猛獸肆虐,還似狂風怒號,場面蔚為大觀,撼人心魄。有窯洞在畫面中放射著暖暖的色調,有金色的彩帶縈繞于畫面的頂部,讓人于震驚之余又生出無限的希冀。美術評論家劉驍純說:“那世界猶如舉著火把在溶洞中看到的雄巖鬼石;莫名其妙的白光時而托出點點人跡,進而又若隱若現地隱入幽冥;險絕雄奇的山石或若壁壘鐵嶂,或若虎踞龍盤,或如泣如訴,或如奔如呼,或結團如鑄,或散射如噴。這不是在展現自然之身,而是展現一種在苦難中倔強奮爭的精神氣概。他的太行魂指向民族文化精神,并指向永恒。”

《有金色的風景》是山西畫院推薦并出版的一本畫集,這本薄薄的畫冊顯示著先生厚重的底蘊,是近年的力作。張培林一改往日的“黑色太行意象”,把色彩融入作品中,輾轉在夢境與現實之間,山水亦幻亦真,幽深奇瑰,上摩蒼穹,屹然萬仞,在金色、朱色的光芒里,展示其一派追風逐日的奮進情懷,很好地印證了石濤“法自我立”的名言。讀他的畫,你感知到的是山的呼喚、風的呼嘯、氣的升騰、火的燃燒、光焰的噴射、生命張力的高揚。仿佛雄關大筆不足以壯其骨,原色重染不足以現其情,衡破那紙的邊沿也不足以張其力。張培林深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畫理,于是,那些雄壯奇美的畫面,以一種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撲面而來,給人們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他堅守著自己的繪畫語言,呈現出一種目極八荒、氣貫長虹的大景觀。

太原畫院院長董智敏評論說:“張培林對太行山母題的開掘,實際上是對自己心象的開掘。他不像其他畫家那樣著意去經營筆墨、畫面,他實際上是在表述生命的一種體驗,這種精神體驗暗合著中國人對宇宙精神、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風景畫。張培林一方面繼承傳統,另一方面在畫面結構、色彩等方面,進行了西畫式的探索,確實有自己的特點,他所用的一切手段不僅僅是描摹山的形狀,他畫的是山的精神、山的生命、山的靈魂。他與山在對話,精神性的表現很強烈,他堅持不懈很清苦的艱難的探索過程實際上就是他的心路歷程,他的完整性也表現在他的自主性上,如何繼承傳統,對傳統如何走向現實,走向內心,對我們有很多啟示。民族文化主題性是他的立身之本。”

在綿延起伏的太行山上,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都表達著張培林對太行山的癡迷,對繪畫藝術的執著。張培林是專攻太行的畫家,太行山,這座古老的山脈,留下了張培林多少苦苦思索的蹤跡,凝聚著張培林多少心血,是他心中神圣的藝術圣殿。

大山哺育了張培林,張培林也把自己火熱的情懷和不朽的藝術生命都獻給了大山,從而為北派山水的振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輝煌。

?  

本文鏈接://parqueacualago.com/article/huajia/2019/06/764.html
上一篇:崔俊恒
下一篇:王俊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宋雨桂
... 畫家 2019-07-21 22:29:23
孟爭
孟爭的好友說:“畫家孟兄,精研繪事,專究花卉。春陽既麗,花之嬌艷之時,即喚友呼朋‘問柳尋花到野亭’。慕花之嬌媚,待花如對美人;效古之遺風,每以筆墨為花寫照。... 畫家 2019-06-24 23:10:16
李桂平
桂平在繪畫創作上有不同的形式筆墨。內容決定形式。藝術的表現形式,無疑透露著作者的某種價值取向。《晉韻》的寫實與《醉春風》的寫意,形式、風格各異。花鳥工筆畫強調再現的... 畫家 2019-06-24 23:00:46
徐晉平
徐晉平,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1960年出生于山西太原。早年開始接受系統的繪畫教學與熏陶,師從花鳥畫大師張立辰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會... 畫家 2019-06-24 22:56:42
崔俊恒
崔俊恒,山西省美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97中國畫壇百杰,中國美協5、6屆理事,山西政協8、9屆委員,山西省文史館員,山西省勞模,山西省德藝雙馨藝術家,山西大學客座教... 畫家 2019-06-24 22:55:03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