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歷史 > 正文

太行山高水長流

發布時間:2022-01-07 16:40  |  來源: 映像  |  作者:馬書岐

山西,剛在山,柔在水;雄在山,韌在水。

表里山河,是山西獨有的稱謂,這是先秦時期《左傳》中最早提出的,“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

山西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變更過區域的省份,始終具有“獨踞天險”的特點,成為中國行政區劃的一個獨特存在。這或許緣于山西與眾不同的山水地勢。

打開地圖,山西的山脈與河流脈絡清晰,剛柔相濟,縱橫交錯在這片像極了一片“樹葉”的土地上。

山西的每一座山,并非沉默固守;每一條河,也不是靜靜流淌,而是在波瀾不驚中向上,向前。這經歷過血雨腥風,感受過世事滄桑的山與水,始終與周邊的生物同呼吸,共生長。

太行,呂梁,太岳,是山西的三座大山,與它們依偎環繞的,分別有黃河、汾河、沁河等幾條大河。山水交融,生生不息,哺育著這方水土上的人們。而人類也一代代接力,守護著這山與水,捍衛著這天與地。于是,那山上的樹木,水中的生靈,地上的野草,水上的鳥兒,甚至蟲兒草兒,都成了山與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讀著讀著,你就了解了這片地域,從中感受到的便不僅僅是這山與水的氣息,而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生命的律動。

太行山,始于幽(今北京)而終于懷(今河南濟源),南北走向。以北京的八達嶺(居庸關)為起點,一路蜿蜒向南,經張家口、保定到北岳恒山,然后再經河北省的石家莊、邢臺、邯鄲以及山西省的陽泉、晉中到達長治和晉城兩市,當然,還有部分余脈延至河南省的安陽和濟源等地。它既是山西與河北的界山也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一路風光無限,尤其是到達上黨地區之后,太行山水贏得世人注目。


太行山高水長流


莽莽蒼蒼的八百里太行山,綿亙在中華大地上,像是一條昂首甩尾的巨龍,巍乎甚尊,所以,古人說:天下多名山,太行居第一。

太行山自古就是中華文化的發祥之地,有著數不盡說不完的故事。我這里要說的,也只能是截取太行山的一段,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一段——太行山的南段,古時候稱“上黨”,后稱晉東南,現在分屬長治和晉城兩市的這塊地方。

古上黨號稱“與天為黨”,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它地形極高,可與天比肩。太行山像一匹奔馳的駿馬,一路馳騁,來到上黨這塊地方,突然勒住韁繩,騰空躍起,形成一座崖頭,所以,站在中原看上黨,就有一種黑云壓頂之感,《朱子語錄》云:“太行山,河北諸州皆旋其趾,潞州上黨在山脊最高處,過河便見太行在半天如黑云然”;另一層意思是說它戰略地位的重要,這首先是它地理位置的重要,上黨是西周、秦、漢、隋、唐等朝代東出長安的天然屏障,是東周、東漢、西晉等十三朝古都洛陽以及北宋東京汴梁(開封)的橋頭堡,每逢國家有難和政權變更的重要時刻,這里往往都是戰爭的大舞臺,秦昭王“威天下”,漢高祖“得天下”,漢光武帝“復天下”,魏武帝“爭天下”,石勒帝“戰天下”,唐太宗“并天下”, 都與占據上黨或者是奪取上黨有關,所以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

1.jpg

太行美景入畫來 郭新民/攝


01


掛一漏萬先說山

1.jpg

太行龍姿  岳峰攝


長治和晉城雄居太行之南,這是一個大山的國度,千巖聳峙,萬嶺起伏,層層疊疊,如濤似海。

先從長治說起,由北而南有武鄉縣、沁縣、襄垣縣、黎城縣、潞城區、潞州區、壺關縣、平順縣、上黨區等皆居于太行山上,這里群山層巒疊嶂,恰似巨龍飛舞,猶如萬馬奔騰,氣勢十分宏偉。它東瞰邯鄲谷地,西逼汾水河谷。古往今來,太行山以它的雄渾,奪取了天下名山的桂冠;太行山以它的浪漫,演繹了中國最古老的神話;太行山以它的富饒,養育了英雄的人民;太行山以它的精靈,鑄造了燦爛的文化。炎帝嘗草,魏武揮鞭,法顯講經,襄黎結緣,扁鵲懸壺,陳卿揭竿,冶鐵爐火,抗日烽煙,都是發生在太行山里的故事。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太行山人,養就了大山一樣的秉性,他們的忽生忽死,忽歌忽泣,都與太行山上的每一塊石頭息息相關。

武鄉有座崇城山,在武鄉縣城東65公里處之墨鐙東南。主峰海拔1573米。山中懸崖絕壁,怪石林立,危巖凌峻,巨乳懸空,地勢十分險峻。鳥道回環處有一座崇城山寨,當地人稱“彭彭寨”,蓋“岑彭寨”之語誤,溝南另有一寨,俗稱“馬武寨”。據傳岑鵬、馬武在未歸附漢光武帝劉秀之前,在太行山落草為寇,占山為王,割據一方。岑鵬看到崇城寨地勢險要,洞穴深邃,且有水源,所以曾在此屯兵。山對面有馬武寨,岑馬遙相呼應,需要遞送情報時,就把信綁在箭頭上射去。爾今當地山民上山砍柴還經常發現有生銹的鐵箭頭。既入寨,有一石竇清泉,常積盈坑,不漫不竭,可以撤轎宴飲。寨東有一處遺跡,原為“高歡避暑亭”,已圮。據史料載:“魏大丞相高歡擊爾朱兆于武鄉,嘗憩于此。”北魏武泰元年(528),爾朱兆殺死孝莊帝后,高歡率兵討伐爾朱兆,途經崇城山,正值盛夏,但見此處懸崖覆頂,日照不及,盛暑凝寒,疑有千年積雪于深谷,遂曾在此處小憩。

1.jpg

武鄉板山雄姿 馬素珍/攝

武鄉還有座板山,位于武鄉縣城東部洪水鎮一帶,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為武鄉縣的最高處。最高峰花兒垴達2008.5米,因山形壁立如板而得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里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的奇峰異石,大大小小的山峰給人們以無限的想象,因而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段美妙的神話傳說。最高峰花兒垴傳說就是當年二郎神在這里斬掉的一條大黑鯊的頭形成的。女媧煉石補天時,曾在此取過石料,還用一根石柱支過天,于是就有了大黑石料峰、小黑石料峰和支天石柱。傳說到了風雷將軍焦龍神的時候,這里不知怎么出現了一條黑龍,黑龍所到之處,田野枯焦,生靈涂炭。風雷將軍憐惜百姓,就在花兒垴設壇與天對話,為百姓祈雨,黑龍想阻止他,便發生了爭斗,結果,黑龍被焦龍殺死,它的龍骨便化成了一座山峰,叫作化山。兩個斬斷的龍掌便成了左龍掌臺和右龍掌臺。

站在花兒垴極目遠眺,只見“群峰壁立太行頭”,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撲面而來,遠眺東南,但見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八百里太行如洶涌的海濤。俯瞰下望,層層黃崖鱗次櫛比,無盡秀色盡收眼底。黎城黃崖山的桃花寨、茶壺山、情侶峰等諸多山峰,或險、或奇、或絕,相依相偎,相擁相隨,相互依托,相互點綴,妙不可言。

武鄉縣與沁縣交界處,有一座山叫爛柯山,主峰海拔1174米。山之得名緣于一個美好的傳說:古時,沁州山交村有一名叫王質的樵夫,上山砍柴,遇見兩童子下棋,王質放下斧子觀陣,童子給了他一個核桃大的鮮果,吃了以后頓覺精神大振。一盤棋下完,童子說:“看你的斧把爛了”。王一看果如其說,很覺驚奇。當他帶著斧頭回到村里,已無人認識,告之姓名,都說數百年前仿佛有此人。王質從此得道成仙。現今爛柯山上的仙翁廟不知建于何時,除此之外,爛柯山上還有石棋盤、閃神崖、鑼鼓洞、馬蹄蹤、石蘑菇等多處遺址和景觀。

1.jpg

沁縣華山


除此之外,沁縣還有好幾座山峰名垂青史,這時只說兩座,一座名華山,亦稱花山,因位于陜西的華山之東,所以又稱東華山,在沁縣城北16公里的漳源鎮境內。該山山勢綿延平緩,山巒雋秀蒼翠,方圓數十平方公里,唯主峰突兀,海拔達1300.2米,峰頂林木抱隱古剎,四周巖石歷經風雨侵蝕,怪石嶙峋,直如刀削。古有“華峰疊翠”,被譽為“銅鞮八景”之首。華山腳下有一股山泉汩汩涌出,甘洌可口,稱為“神泉”,近年來經化驗,泉水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可補人體所缺微量元素。神泉沿山下流,形成一汪水池。古人于神泉上方修建有圣母廟。自山下神泉向上攀登200米,即達山腰。由此進入山頂僅此路可通。四周懸崖峭壁,十分壯觀。盤旋而上,通過“一洞天”山門,即為真武廟,自真武廟后右側登10余米為玉皇廟,自真武廟后左側攀登而上,即達華山峰巔,依地勢建有磚石結構的方形塔式老君廟(又稱老君頂),外看兩層,入內則樓閣清晰,雕工精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一座名檀山,這可是名冠九州的“沁州黃”的產地,相傳400多年前,沁州大地遭罕見干旱,草木、莊稼俱枯黃,唯檀山寺院附近的幾株谷子沒旱死,并抽穗開花,結了種子。寺院和尚采收后,經多年培育,繁殖,終使其成為一種品質好、抗旱性強,耐瘠薄、病蟲害少、生育期適中的優良谷子品種,當時起名“爬坡糙”,米稱“糙谷米”。明朝年間,檀山寺院一僧人的親戚在京城供職,僧人捎去“糙谷米”一斗。巧逢皇后生子,失血過多,病情嚴重,皇后口喊“黃金湯、黃金湯……”,宮中大小官員四處尋覓。見一老婦端一碗“黃湯”給坐月子的兒媳食用,查問后,官員大喜,用重金換湯敬上。皇后連喝數碗后,安然入睡,不久病愈。事后訪得此米產在沁州,嘉靖皇帝發旨將“糙谷米”列為貢品。直至清代依然。另有傳說,清康熙年間,沁州吳琠,在朝任大學士、刑部尚書,曾將家鄉的“糙谷米”帶入皇宮。康熙食后,感覺又香又甜,適口性很好,便問吳琠“這米是從哪里來的?”吳琠答“從沁州來。”康熙又問“這喚什么米?”吳琠嫌“爬坡糙”名稱不雅,便答曰:“叫沁州黃”,從此,“沁州黃”之名遠播華夏。

1.jpg

仙堂山法顯像


再往南走,便是襄垣,襄垣有座仙堂山,位于襄垣縣城東北25公里處,海拔1700米,危崖千仞,高聳入云,如鑄如削,雄偉壯觀。重峰疊巒,回繞起伏,勢如九龍匯聚,故又名“九龍山”,居古韓八景之冠,以它的獨特風格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既是我國東晉時期的佛教圣地,更是一個迷人醉客的風景區。

仙堂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東晉咸康年間,是東晉高僧法顯的修行之所,而今仙堂山西側懸崖峭壁上雕有法顯高僧的巨像,高達數十米,偉岸莊重。像側是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字:“東晉高僧法顯法師 ”南朝梁人慧皎所著《高僧傳》中講:“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高僧傳》又言及法顯曾有三個哥哥,都在幼年夭折而亡。父親怕災禍再降臨到法顯的頭上,所以從三歲時就送他進入佛門。在近年發現的龔氏后裔保存下來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龔氏族譜》,其文中不但敘述了襄垣龔氏世代所居地緣環境的變遷沿革,而且特別提到“余龔包肢居斯土,耕讀相承,子孫接續瓞綿,延上世原居司馬,公生數子無成,后將次子送交和尚。”顯然,這里所說的龔氏上世祖宗中曾有“生數子無成,后將次子送交和尚”事,與《高僧傳》中所記法顯身世十分吻合。1979年版的《辭海》在“法顯”的條目下,明明白白寫著:“法顯,平陽武陽人,今山西襄垣。”日本學者足立喜六著的《考證法顯傳》(1936年版)開首就說:“法顯姓龔,平陽武陽(山西省襄垣縣)人。”明代曾作過兵部尚書的襄垣人劉龍,就有一首題為《仙堂舊隱》的七律詩。詩中有“高士當年不可求,白云無恙水長流”之句,近些年來,史學界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位高士就是法顯。法顯從仙堂寺“隱”后去了長安,62歲時立志西行取經,早于唐僧200多年,是中國有史記載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先行者,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當然,法顯的出生地還有一說,那就是臨汾,孰是孰非,留給歷史論證吧。

與襄垣毗鄰的有兩個縣區,一個是潞城區,一個是黎城縣。

1.jpg

潞城盧醫山


潞城有座盧醫山,位于潞城區南2公里處,又名盧山,方圓25平方公里,海拔1310米,山巒疊嶂,松柏蔥蘢,綠草如茵,仙蝶翩翩,名冠潞城舊八景之首。據史書記載:戰國時,齊國盧村秦越人,在趙為醫,醫術極高,人稱扁鵲。他在為晉國趙簡子醫病途中曾游于此山,為當地百姓治病。他視病能窺肺腑,嘗以黃芪救活人,百姓盛感其德,故取“盧醫”二字作山名,永志紀念。根據扁鵲神醫傳說,歷代多有建筑。

1.jpg

神頭嶺紀念碑  李福堯攝


潞城還有一座神頭嶺,在今潞城區東10公里處。唐貞觀年間,李靖率兵東征曾駐兵于此,號令嚴肅,居民不為兵卒所擾,百姓感德,為其立祠,名李衛公廟。抗日戰爭時期,陳賡旅長帶領八路軍129師386旅曾在此嶺設伏兵,取得殲滅侵華日軍1500余名的重大勝利,是為中國現代戰爭史上著名的“神頭嶺伏擊戰”。

1.jpg

黎城黃崖山

1.jpg

黃崖洞  姜向東攝


潞城的東面是黎城,黎城的黃崖山名震中外。黃崖山位于黎城縣北45公里的黃崖洞鎮上赤峪村西,山崖偉岸、峭拔、雄奇、險峻而聞名遐邇。主峰黃崖山海拔2008.5米,面積1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余米。因黃崖峭壁中有一可容百人的天然石洞,所以又名“黃崖洞”。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八路軍最大也是最現代的兵工廠,年生產能力可裝備16個團,被侵華日軍視為心腹之患,多次派兵進剿。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軍三十六師團第四、第六混成旅共5000余眾,陸空聯合,進犯黃崖洞,企圖一舉摧毀兵工廠。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在彭德懷和左權將軍的親自指揮下,憑借天險與敵血戰八晝夜,殲敵千余人,贏得了敵我傷亡六與一比的輝煌戰績,“開中日戰爭史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記錄”,再一次粉碎了侵華日軍妄圖摧毀八路軍軍工生產的陰謀。中央軍委在《戰役綜合研究》一書中,評價這次保衛戰為“1941年以來反‘掃蕩’的模范戰斗”。

黃崖山是紅色的山,也是綠色的山,它是長治市4座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

黎城的另一座山名叫廣志山,很有傳奇性,位于黎城縣城西35公里處,原名中陽山,又名廣志垴,主峰玉皇頂,一峰陡直碩壯,怒插中天,海拔1807米,是太行山高峰之一。因山勢高聳雄奇,奇峰突兀,游者登上峰頂頓有開胸廣志之感而得名。廣志山的古建筑為佛道合一,最出名的是媧皇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更出名的是媧皇廟里有一位“小奶奶”,這位小奶奶原是襄垣縣北關一位員外的女兒,嘉慶年間,在廣志山的媧皇廟里坐化成仙,于是,更增添了這座媧皇廟的神奇,因此也紐結了襄垣黎城兩縣的特殊情感,兩縣人民都成了“親家”,近200年來,黎城人見了襄垣人叫“小舅子”,襄垣人見了黎城人則直喚“外甥”,且不分大小性別,互相嬉戲,無論相識與否,從不氣惱。但若誰有了為難事,對方都傾力相助。成為中國民俗風情百花園中獨特的奇葩。

與黎潞相接的是壺關和平順。

先說平順。平順縣城又叫“山城”,整座城依山而建。其所靠之山,名叫青羊山。每逢夜幕降臨,皓月東升,月光之下,那山的形狀宛如一只青羊,“谷邃蒼光發,峰危月上時。綠蓑鋪白石,喜煞牧羊兒。”所以,又被稱為“青羊臥月”,位居平順古八景之首。青羊山在明代之前,還僅是一座蒼茫翠綠的青山,雖有幾戶人家,但在深山之中,天高皇帝遠,人少野獸多。明代中葉,由于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這里的人們饑寒交迫,“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于是,暴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史稱“陳卿起義”。

這場起義動搖了明朝的統治,據《潞安府志》記載,“青羊之盜,勢使之地,哄然群起,操挺為兵,據險為穴,出沒為害,連及旁郡,有司旋視,不可撲滅”。《平順縣志》對此也有記載:“官軍出捕之,多被殺傷。部下殷得山、路和尚、吳學生、王仲杞、王仲興及其弟陳來等最猛強。”起義軍聲勢日益壯大,“山西、河南巡撫、都御史合兵不能克”。最后形成了“北倚太行天險,虎視豫北平原,憑此以拒汴師”的局勢。

起義延續了十幾年,最終還是被明廷剿滅了,明王朝懾于干戈再起,于嘉靖八年(1528)在青羊山設置縣邑。其中割潞城縣十六里,壺關縣十里,黎城縣五里建縣,取縣名為平順,同時,升潞州為潞安府,設附郭長治縣,取“平逆方順,長治久安”之義。

1.jpg

虹梯關


因為這次起義,明廷還在平順設了虹梯、玉峽兩處關隘。虹梯關故址在平順縣城東約25公里天脊山的虹梯關村東,又名洪(虹)梯子、魯班門。此地近蟻千砦,千峰壁立,中通峭峽,狀如風門而小,下則無底之壑,石噔齒齒,盤回霄漢,望之若虹霓。現存關門,一條古道穿關而過,沿途綠苔殘垣,石板詰屈,青山隱隱,溪水悠悠,峰回路轉,峽清谷幽,“樵子丁丁聞鳥語,牧兒款款轉羊腸”,令人止不住地發思古之幽情。

1.jpg

玉峽關

1.jpg

玉峽關銘


王峽關故址在平順縣東南40公里玉峽關村東南,又稱風門口,兩山峭立,形若玉峽,為晉豫兩省的重要通道。這里群山疊嶂,尖峰屏立,有一夫挺身,萬騎空屯之勢。當時負責善后的兵科給事中夏言親寫《玉峽關銘》至今仍立在亂石荒草之中。沿石梯古道登上風門口,只見斑斑蹄跡,萋萋衰草,曲曲微徑,塊塊石刻,記述著歷史滄桑和古道之艱難。

1.jpg

金燈寺  楊巧靈攝 


從玉峽關往東沿山攀緣,即到隆濾山的主峰,山巔有金燈寺石窟,坐落在隆濾山巔海拔1700米處一天然石崖里,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建筑面積516平方米。寺創建于北周,初名寶巖寺,后相傳因金燈夜飛入寺,改稱金燈寺。現存34間殿堂構成的東西七進院,就崖開鑿石窟25個,依崖雕造石佛萬余尊,其中18個石窟尚存有佛像200多尊、歷代碑碣40通、大小舍利塔46座、浮雕壁畫90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jpg

紫團山


壺關也是一個多山的縣,最著名的莫過于紫團山。

紫團山位于壺關縣城東南60公里處的樹掌鎮紫團村一帶,因山峰常有紫氣繚繞而得名。主峰海拔1791米,面積達15平方公里。奇峰疊起,松柏蒼勁。古今游人眾多,留有詠紫團詩篇無數。古有36景,景景有奇。紫團山北連隆濾山,西接鳳臺山,萬山突兀,方圓百里。登高眺望,懸崖絕壁,峭拔翠聳,森若劍戟,使人神移目眩,如臨幻境。紫團山在唐以前稱抱犢山,與南方的武夷山齊名,所謂“南五夷,北抱犢”是也。

紫團山最神奇的是紫團參,也就是中國最古老也是最好的人參。說來也許有人不信,然而紫團山確實是人參的第一故鄉。古時的紫團山,植被繁茂,氣候濕潤,是人參生長的最佳環境。南北朝時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中這樣說:“人參味甘,微寒”,并說“上黨人參,供不應求。”唐代詩人韓翊在《送客至上黨》詩中說:“官柳青青匹馬嘶,回風暮雨入銅鞮。佳氣別在春山里,應是人參五葉齊。”人參屬于五加科,五葉齊是人參的基本形態特征。《夢溪筆談》有載:“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時薛師政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兩,不受。人有勸公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公曰:‘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竟不受。”這段話是王安石高大人格的寫照,但同時也說明了紫團參的寶貴。紫團參歷來是朝廷供品,但是到了清朝初期,由于人們不斷的私挖濫采,破壞了人參的生長環境,致使紫團參斷絕,無奈之下,只得拿另一種桔梗科的藥材——黨參來替代,乾隆皇帝曾很悲哀地寫過一首詩:“奧壤靈區產神草,三丫五葉邁常倫。即今上黨成凡卉,自惜天公保異珍。”在稱頌東北人參的同時,為古上黨人參的滅絕給予深深惋惜。

1.jpg

百谷山炎帝像


壺關之西,就是長治市區。潞州區是長治市主城區,有兩座山必須要說。一座是百谷山,俗稱老頂山,距市區東5公里,方圓40多平方公里,有9條主要嶺脊和18條主要溝谷,聳立著40余座山峰,松柏茂密,林木積翠,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同時又是文物密布之所,相傳為中華民族先祖炎帝嘗百草之地。現在留存與炎帝有關的文物,就有炎帝神農廟宇三座,紀念炎帝神農的山洞三座,泉水一處,古神農井一眼及許多碑刻。《太平寰宇記》載:“百谷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廟。”今滴谷寺村仍保存有其廟殘址。《潞州志》載:“神農廟,在城東北一十三里百谷山上,北齊后主武平四年建。世傳神農嘗百谷于此山,因立廟焉。國朝登載祀典,洪武四年正神號曰‘炎帝神農氏之神’”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有關炎帝的紀念遺址。而今,一尊堪稱亞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銅像已屹立于聳翠疊嶂的百谷山巔。塑像“衣皮葦,捧嘉禾”,高達25米;下有14米高三層基座,總高39米。座前浮雕牛頭圖騰。整座巨像,莊重古樸,氣勢恢宏,展示了炎帝作為華夏農業之神開創農耕文明的壯舉和恩澤萬世的不朽功德,昭示著一段古老神秘的滄桑故事,閃爍著年代湮遠的文明之光,令人肅然起敬。

1.jpg

三垂岡詩


另一座山叫三垂岡,位于市區北20余公里處李村溝附近,又名三垂山,由三座山丘組成,當地人稱大岡山、二岡山、小岡山。三座山丘東西一字排開,橫列市北,相間數百米,最高的大岡山相對高差一百多米,太焦(太原至焦作)鐵路穿越而過,為交通要沖。三垂岡雖地勢并非十分險要,卻因在歷史上發生了一次著名的夾寨之戰(即三垂岡之戰)而名。唐朝末年及五代時期,唐梁爭戰于潞,二十余年,殆無虛日。三垂岡一戰,奠定了后唐李存勖的帝業基礎,從軍事學的觀點來看,很有研究價值,為后人所稱道,成為我國軍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戰例。毛澤東對三垂岡之戰贊賞有加,且感慨良多,曾親書清嚴遂成《三垂岡》一詩,從而使三垂岡聞名遐邇。

上黨區有一塊地方叫天臺山,位于上黨區城西北13公里郝家莊鄉上郝村,山峰酷似饅頭,巍然壯觀。當地相傳為女媧煉石補天時,將鞋內積土磕在此處而成,俗名“無影堆”。“日出入胥無影”是天臺山的一大奇景。清光緒《長治縣志》載:“天臺山,縣城(今長治市)西南二十里,四周平坦,日出入無影。一名望兒臺,臺上不容瓦礫,間有拋擲于上者,鄰近居民必有災祲。”俗傳女媧煉石補天處。

長治是中國遠古神話之鄉,女媧補天只是其一,還有炎帝嘗草、精衛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等等,足可見太行山的深厚文化。

上黨區東南16公里有一座老雄山,整個山勢三峰對峙,雄偉疊嶂,像一條巨大的蒼龍游弋在蔭城、西火、南宋三個鄉鎮之間,主峰海拔1419.5米,為上黨區境內第一高峰,其名就來之于“峰高山大、雄厚險峻”之意。據明《潞州志》載:“此山視諸山特為雄壯。”登上雄山,極目遠眺,頓感“一覽群山小,腳下顯壯觀”。

雄山曾經有過一座雄山書院,是長治歷史上最早的書院,創建于宋靖康之際,對上黨文化、教育事業的啟蒙發展,造就人才起過重要歷史作用。

1.jpg

羊頭山


在上黨區、長子縣與晉城的高平市交界處有一座山叫羊頭山。也是太行與太岳兩大山系的交錯之處,因“上有石塊如羊頭”,故名。主峰在高平市神農鎮鄉邊境,海拔最高1297米。古有“雞鳴三縣聞”之說。

羊頭山與長治市郊的百谷山一樣,也是炎帝活動的主要場所。山頂羊頭石西南有神農廟5間,創建時間無考,明時尚存,今遺有石臺階、屋基、石柱、石碑、石柱礎、水井等物。據專家考證,此廟建于北朝之前,俗稱為神農上廟。在廟的北面和西北面,有一小、一大兩塊坪地相連。大坪上今存古城廢墟,俗稱神農城。今尚能發現秦漢時的磚瓦殘片。神農廟下西面不遠的山坡上,有二泉,左泉白,右泉青,人稱黑白二龍泉。相距不遠,稱為神農井或神農泉。其下平地名為井子坪,相傳神農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種,又稱為五谷畦。在羊頭山麓的四周還密布著色頭炎帝廟、莊里炎帝陵、五谷神廟、故關炎帝行宮、賈村神農中廟、李家莊舊石器文化遺址等等與炎帝有關的遺跡和紀念地。眾多的實物證明,羊頭山應該是炎帝活動的大本營,或者叫作炎帝城。

許是與炎帝的關系,羊頭山的黍是古代“以定黃鐘”的標準器。

1.jpg

大糧山


說到晉城。南下河南高速路左邊,還能看到一座巍峨的高山,它叫大糧山,屬晉城高平市。峰奇壑幽,景色秀麗,主峰海拔1009米。傳說長平之戰時,這里曾是趙國大將廉頗的指揮所,廉頗在此駐扎兩年之久,為了迷惑秦軍,廉頗在這座山上修了許多糧倉,命令兵士將山坡上的黃沙成袋成袋地運入糧倉,每天有浩浩蕩蕩的車輛往山上運沙,當然也有不少馬車在各處運糧。真真假假,難以辨別,為抗擊秦軍發揮了重要作用。只不過后來趙孝成王聽信讒言,將主將換成了趙括,才有了長平之戰的失敗。據說,秦將白起得勝后,曾到大糧山來搬運糧食,結果發現糧倉里盡是黃沙,方知廉頗計高一籌。

沿高速公路再往南走,那是下太行的姿勢。山勢料峭,常常要穿洞而過。在高速公路峭壁的右手邊,有一巨嶂橫列、氣勢磅礴的高山,這是玨山。

1.jpg

玨山夜月


玨山又名角山,位于晉城市區東南13公里處的丹河南岸。主峰海拔973米,素以險峻、雄奇馳名,古有“晉魏河山第一奇”之美稱,“玨山吐月”為晉城四大名勝之一。玨山是佛道名山,傳齊隋泰斗慧遠大和尚在此始建青蓮寺,密、禪、凈土,各宗皆精,名僧輩出,時稱佛都。現存宋建唐塑,列為國寶;道觀飛峙峰頭,林木蔥蔥,山嵐繚繞,尋天門而上,恍若仙游,素譽北國武當。2009年10月玨山景區入選中國百佳避暑名山。

晉城就位于太行山南段崖頭上,往南是一泄千里平坦浩蕩的大中原。就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上,有兩處山勢頗為特殊,是絕對不能不說的。

1.jpg

王莽嶺

1.jpg

王莽嶺掛壁公路


一處是王莽嶺,位于晉城市陵川縣東南部古郊鄉境內,因民間傳說王莽趕劉秀時在此地安營扎寨而得名。王莽嶺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處僅800米,屬于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處山西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之最險要處,由高低錯落的五十多個山峰組成,是太行山風光典型代表。王莽嶺風光秀麗,景色誘人,險峰幻迭,云海浩瀚,大氣磅礴、美妙絕倫。與錫崖溝、棋子山、昆山、劉秀城組成了一個大的旅游區域,總面積150多平方公里,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濤、掛壁公路、紅巖大峽谷、立體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素有 “清涼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譽。毛澤東生前秘書李銳曾有詩贊曰:“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須五岳攀。”

1.jpg

天井關

1.jpg

碗子城


另一處是天井關。在今晉城市澤州縣南部20余公里的晉廟鋪鎮天井關村,因關南有3眼深莫能測的井泉得名,關始建于西漢陽朔三年(前22年),為晉豫南北要沖。形勢雄峻,素稱天險,號稱“上黨第一關”。天井關與之南幾華里所轄星軺驛、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形成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漢劉歆在《遂初賦》中說:“馳太行之險峻,入天井之高關”,由此南下太行,直抵懷、孟,塞虎牢,取洛陽,逐鹿中原,是爭雄天下的要徑。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干戈迭起,硝煙不散,天井關因此傷痕累累,戰跡斑斑,但仍然雄峙于太行南口,發揮著天設之險的重要作用。

天井關又名太行陘,為太行八陘之一。

古時候的人們習慣以中原定位,由南向北排列,第一陘為河南濟源的軹關陘,第二陘為山西晉城的太行陘,第三陘為晉城陵川的白陘,第四陘為河北武安和磁縣之間的滏口陘,第五陘是河北井陘縣的井陘,第六陘為河北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的飛狐陘,第七陘為河北易縣西紫荊嶺上的蒲陰陘,第八陘為北京昌平縣西北之居庸山上的軍都陘。

其實,所謂陘,就是太行山間的通道,因為它們迤邐蜿蜒,崎嶇逼仄,所以,歷史上常稱其為“咽喉”“喉嗌”,或者用“鳥道”“羊腸”來形容。

1.jpg

太行山大峽谷天橋  郭新民攝


實際上好多陘都處在太行山峽谷間。

說到峽谷,不能不提太行山大峽谷。

巍巍太行出蒼穹,茫茫群山幾萬重。長治市的平順、壺關兩縣東緣,地貌獨特,形勢壯觀。由于億萬年地質的作用,形成有單面山形態的陡崖絕壁和條條高斷深谷,最大斷距高達千米以上,真可謂壁立千仞,奇峰萬矗,這就是太行山大峽谷。

已開發的太行山大峽谷從壺關黃崖底到漳河河谷,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的地帶,是平原和山地交接地帶,山體急劇抬升,遍布著條條東西走向的峽谷。峽谷一般斷距為四五百米,有的高達千米以上。這些峽谷是由于地殼斷塊構造隆起和河流不斷侵蝕沖切作用形成的。峽谷區剝蝕、侵蝕、斷裂、節理、褶皺等構造形跡的多樣性,形成了自然景觀資源的豐富性。地貌形成的特定條件決定了獨特程度。危崖排空,斷壁峭立,峽幽谷深,千回百轉,構成了景象萬千,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充分顯示了太行大峽谷的粗獷和雄奇,幽深和清麗。

太行山大峽谷是華北平原進入山西高原的孔道。這些通道上的古關、古道、古橋、古廟、店鋪、古刻、古碑等人文景觀歷歷在目,記載著古人的足跡,浸透著歷史的沉淀,給峽谷增添了凝重的神韻。

神奇的自然現象更增加了峽谷誘人的魅力。峽谷中深藏著大自然的奧秘和神奇,給人以神秘感,悖于自然常規的冰凌洞,僅平順就有四處,它酷暑結冰,嚴冬冰融成氣。枝頭生根,根又生枝,株株相連的灌木等等,使人不解其謎。此外還有武鄉的太行龍洞、壺關的紫團洞、女媧洞、黎城的白云洞等等,都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寶物。

02

畫龍點睛再說水


太行山的河流有好多條,有的發源,有的流經。總體上說,大的河流有漳河、滹沱河、沁河、滏陽河、衛河、唐河、大沙河、拒馬河、丹河、淇河、漕河、洨河、沙河、泜河等。這些河除了沁河、丹河為黃河水系外,其余都屬于海河水系。

但我在這里只想說兩條河流——丹河與漳河。

如果我們把太行山比作一條奔騰的巨龍,那么它的龍頭就是上黨,而丹河與漳河就好比是巨龍的兩只眼睛。

2.jpg

丹河大橋


先說丹河。

丹河,古稱源澤水、泫水、丹水等。主要發源于長治長子縣與高平市相交的丹朱嶺,因而得名。《山海經》說“沁水之東有林焉,名丹林。丹林之水出焉”,這里的丹林就指丹朱嶺;但《讀史方輿紀要》中說“丹水上源合上黨諸山之下,建瓴之下,每暴雨漲高二三丈,浮沙赤赭,水流如丹,因名”,這好像說丹河之“丹”是因水土流失造成的;丹河流經長平河谷(高平盆地),這里是秦趙長平之戰的古戰場。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趙卒40余萬人,血流成河,《上黨記》因此又說:“丹水出長平北,南流,秦坑趙眾,流血丹川,由是俗名為丹河。”

丹河在峽谷間南下太行山,流經晉豫兩省,沿途匯集了很多支流,有名可查的有13條,大多為季節性河流,其源地全在山西境內,分別是永祿河、小東倉河、大東倉河、許河、巴公河、廖東河、原平河、塔水河、北石店河、東大河、白水河、白洋泉河、石盆河等。

丹河水資源較為豐富,沿河建有北王莊截潛流水利工程、丹河人工濕地工程。干流上建有任莊、焦河、青天河等水庫,為農業工業和生活提供了豐富水源。丹河晉豫交界處為太行山邊緣,多為峽谷。丹河流經晉城市城區、郊區(澤州縣)和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被譽為晉城人民和焦作人民的“母親河”。

丹河最終入匯黃河,全長169公里,流域面積3152平方公里。

再說漳河。確切地說應該是濁漳河。

濁漳河堪稱長治的母親河,分支多,源頭多,幾乎匯集了境內周邊所有山脈(除沁河外)的河流,像一張鋪在上黨大地上的網,縈繞在上黨大地的山嶺溝壑,平疇綠野。明代著名詩人謝榛有一首《漳水有感》:“行經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騰急,其如轉折多。出山通遠脈,兼雨作洪波。偏入曹劉賦,東流鄴下過。”

著名詩人阮章競有一首長詩《漳河水》,其中有幾句很是經典:“漳河水,九十九道灣,層層樹,重重山,層層綠樹重重霧,重重高山云斷路。”

濁漳河源頭有三,北源發源于晉中市榆社縣柳樹溝,全長約116公里,南流入武鄉縣,過關河水庫后,折向東南流至襄垣縣小山交村匯入濁漳干流;西源發源于沁縣漳源鎮漳源廟,全長約80公里,東南流到襄垣甘村匯濁漳南源;南源發源于長子縣發鳩山黑虎嶺絳河里村,東北流至漳澤水庫,與絳河、嵐河、陶清河、石子河匯聚后,掉頭北進,在甘村與西源攜手,繼續北上在襄垣與黎城交界處與北源會合,形成滔滔聲勢,一路呼嘯進入太行峽谷,然后經平順的馬踏關東流出境。

三個源頭分別形成了三座大型水庫。

2.jpg

濁漳西源

2.jpg

精衛填海雕像 


神奇而又悲壯的發鳩山,因為有了“精衛填海”的故事而名播四海。遠古時期,發鳩山周圍是一片汪洋,那是因了山腳下的一股清泉,泉水日夜不停,噴涌而出,水漫為患,女娃跟隨父親炎帝為治水患而獻身,化為精衛鳥后,仍然不忘治水的使命,每日里將山上的碎石樹枝銜起,投入大水,恣肆的汪洋漸漸收斂起狂浪和兇濤,終于變為一條造福于人類的生命之河。

這就是濁漳南源。

濁漳南源從精衛填海的發鳩山流出,北上進入上黨盆地,在長治市北郊與絳河、嵐河、杜家河、石子河、陶清河會合,團泊在矮丘薄坎之間,形成一處天然湖泊,像一條蟄伏的巨龍。千百年來,這條巨龍時而狂蕩不馴,時而伏地不醒。雨季時刻,它洪水泛濫,人們為之背井離鄉;干旱來臨,它口吐青煙,人們尋泉覓水,追逐著水的蹤影。1959年11月,當天寒地凍之時,上黨人民發起了向這條巨龍的挑戰,經過一冬一春的緊張戰斗,建起了一條長2800米,高22.5米的巨型大壩,統水1.99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176平方公里,成為山西省的大型水庫之一。

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漳澤湖,又叫西湖,有水面積24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2倍。因漳澤湖而形成的長治濕地,是國家級濕地公園,也是長治人民吐故納新的肺。

濁漳西源所在的漳源鎮就是因為居于漳河源頭而得名,古稱“漳源瀉玉”。村中建有漳河廟,又稱張仙廟、通玄先生廟。據《沁州志》載:此地為八仙之一張果老棲隱處。“先生隱中條山,往來汾沁間,時止漳源”。沁人在漳源隱處立張仙廟,有禱輒應。明初圖八仙像于門,改祀漳河。之所以稱為源頭,不是因為其大,而是因其遠,最早而發。然后又沿途團結了眾多小河,形成浩蕩之勢。

濁漳西源從沁縣的漳源鎮出發,流到襄垣虒亭地界,隨著山勢蜿蜒,而變作長河一線。也是于1959年11月,當地人民在長河的另一頭,攔壩蓄水,使長河成湖,總庫容1.303億立方米。先稱后灣水庫,也稱虒亭水庫,近年來改稱寶峰湖。雖沒有漳澤湖遼闊,但因其長,又與208國道一線,人們乘車路過此地,一路湖光山色,湖面清波蕩漾,鵝鴨戲水,鯉魚翻跳,船艇劃波,白云、藍天、紫巖在水中交相輝映,使人心胸蕩然開闊,一切煩惱、憂愁即刻拋之天外。

濁漳北源從晉中市榆社縣的柳樹溝流出,進入武鄉改稱武鄉水,再南而入太行大峽的昂車關,又稱為關河。此地兩面是山,高山聳峙,峽谷幽深,亂石滾滾,漳河夾流其間,山兩側各有山莊一處,上游叫上關,下游叫下關。

2.jpg

關河水庫修建圖


1958年,在兩峽之間動工建關河水庫,1960年水庫建成,同年12月,電站投產。水庫最大庫容量在1.399億立方米,在長治市三座大型水庫之中位列第二,如一塊明鏡鑲嵌于萬山之中,借用毛澤東的一句名詩,可謂“高峽出平湖”。昔日奔騰咆哮的巨龍,如今成為安詳溫順的福龍,因此,又稱“太行龍湖”。這里碧波蕩漾,鳥語花香,山峽倒映,楊柳垂岸,白云迎日,漁舟唱晚,為發展旅游,建起了游泳池、旱冰場、跳水臺、釣魚臺,在不遠處的山間還建有僻靜優雅的別墅。與周圍的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鳳凰山、千佛塔、太行龍洞等共同組成了自然風光和傳統教育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2.jpg

襄垣寶豐湖  岳峰攝 


濁漳河南流、西流、北流三股河水在襄垣和黎城交界處匯合后,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激越澎湃,浩蕩而南。濁漳河一腳踏進潞城市辛安村,便精靈般地幻化出了一個清泉的世界。那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或大如碗口,咕咕咚咚,噴涌而出,謂之“涌泉”;或小如螻蟻,連片成群,稱之“篩泉”;也有不顯不露,無聲無息,從地下滲出,謂之“隱泉”。最神氣和最有韻味的當數“響泉”,此泉聞聲而涌,聲息而偃,聲音越大,泉涌越高,隨著聲音的節奏,涌泉像一只翩翩起舞的白天鵝,帶給人們無限的爽朗和愜意。

辛安泉是華北地區的第二大泉群,共有130多處泉水,年平均流量11.7立方米/秒,水質清新而無污染,且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不僅供天脊化工集團和王曲電廠的工業用水,而且還擔負著整個長治市區的工業和生活用水。叮咚的泉水,流淌著美麗,流淌著生命,負載著長治人民的未來和希望。

漳水行至西流,便宛如進入了“小江南”,這里水若汪洋,風景優美。每日夕時觀水面,環山倒映,霞輝粼波,踔影群舞,似神仙臨流,千帆競渡,十分奇妙。古為潞城八景之一,稱“西流晚渡”。有《鷓鴣天?詠泉》一詞贊之:

潞國水鄉景最幽,漳河緩緩向南流。高山翠柏凌霄漢,平地青泉反綠疇。魚戲水,鴨爭游,青青蘆葦葉方稠。牧歌起處牛羊下,行旅情癡忘去留。

太行水鄉是辛安泉域旅游區的延續,起于平順實會橋,至于河南林州河口橋,全長53公里,區域面積439.7平方公里,從上而下,相傳這里集北國雄姿與南疆旖旎于一體,融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于一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絕壁千仞,懸瀑飛瀉,高峽平湖,碧水漣漪,森林奇樹,湖光山色,松翠梅紅,稻香竹秀,鴛鴦戲水、竹筏游弋、荷花映日、恐龍臥灘、度假山莊、蕩舟垂釣,世外桃源景中有景,國保省保名勝薈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天賜絕景與國之瑰寶珠聯璧合。2.jpg

太行小山峽

2.jpg

太行山大峽谷黑龍潭  郭新民攝


太行水鄉最壯觀的應數恐龍谷,恐龍谷背靠臥虎山,面向臥龍山。相傳這里也是當初大禹治水所在,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此山有青龍、黑龍、火龍三條龍盤住山間而得名。漳水到此順山跌下,形成多級瀑布,再繞著深澗急轉盤流,像一頭猛虎下山,如脫韁的野馬,臨斷石之淵而不能收腳,奮然躍下,“依天寒發萬聲雷,就地冷噴千丈雪”,形成似海兇濤,激浪如狂云奔涌,蔚為壯觀。

在恐龍谷還可看到紅旗渠源,著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就是林州人民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間凌空一劃,將濁漳河引入境內的。多情的濁漳水在流出上黨盆地的最后一刻,又為家鄉的天空留下了一道美麗的彩虹。


本文鏈接://parqueacualago.com/article/lishi/2022/01/1500.html
上一篇:平城的云岡:絲綢之路上人類智慧與情思的璀璨明珠
下一篇:從華夏文明到中華文明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平城的云岡:絲綢之路上人類智慧與情思的璀璨明珠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山西考察。傍晚時分,來到大同云岡石窟,走進了這座享譽中外的文化藝術寶庫。總書記認真了解云岡石窟開鑿的社會... 歷史 2022-01-08 08:56:35
太行山高水長流
山西,剛在山,柔在水;雄在山,韌在水。表里山河,是山西獨有的稱謂,這是先秦時期《左傳》中最早提出的,“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 歷史 2022-01-07 16:40:00
從華夏文明到中華文明
在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許多極為重要的文明形態,對構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由于所處地理文化環境不同,其基本形態也表現出很大差異,發展活力也呈現出不... 歷史 2022-01-05 14:47:44
閱讀朔州右衛古城墻的前生今世
古城墻是有著生命的,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霜雨雪,這里的故事已經如同美酒一樣醇厚了。一朝步入右玉,一日讀懂千年,在這里,可以看到中國的歷史與未來。這,便是右衛城墻。一山西... 歷史 2022-01-04 15:46:22
太原古縣城里的記憶
承載著晉陽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的太原古縣城,經過八年的傾力復建,今年“五•一”,正式開城迎客。我在太原古縣城、這座“鳳凰城”里生活了近七十年(1950~2017年)... 歷史 2021-05-14 17:30:08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