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藝苑 > 正文

“世紀回望”­ 山西美術百年(一)

發布時間:2022-01-08 23:47  |  來源:  |  作者:王學輝

前?言

百年間,藝術流派之紛呈,個性意識之強勁,變法手段之激劇,實為其他世紀所不可比擬。然而,幾千年傳統的山西畫壇,在此浴火涅槃之際,所受震撼也尤為激烈。百年回望,我們欣喜于山西美術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與時代同行而影響深遠。

山西人杰地靈,自古名人薈萃,名作疊出,其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荊浩、關仝、范寬、李成、郭熙等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山水畫大家,他們的藝術給予后人深刻雋永的影響,構成了三晉乃至中華美術發展歷史的重要環節,既是民族文化積淀和不朽的文化經典與財富,也是山西美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文脈。

百年山西美術,經歷了碰撞與融合、繼承與改造、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形成一個多元化的繁榮局面。百年山西畫壇曾激蕩出三個“高潮”:其一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的一批藝術家,結合“魯藝工作團”和活躍在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延安魯藝”美術家們,他們用手中的“刀筆”做武器,創作出一大批“紅色經典”,發出“抗日救國”時代的最強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其二產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畫家秉承“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創作理念,身體力行,進鄉村,下地頭,進基層,與工農大眾同吃同住、同思同想,從而創作出了人民群眾真正喜聞樂見的作品,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其三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適值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山西的美術家們在作品里敏銳而準確地表達了當時人們的意志、愿望、情緒和心聲,他們被中國畫壇驚呼為“晉軍崛起”,使得山西美術在全國引起極大的關注和反響,并為我們美術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度輝煌之后的20世紀90年代至今,山西美術家隊伍“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局面基本形成,并出現繁榮局面,他們活躍于三晉畫壇,作品以改革為切入口,以底層老百姓的利益為關注焦點,尖銳地抓住現實問題的本質,以社會主義理念來展現新世紀中國社會的真實圖景,創作出一大批“為人民而寫,為時代而歌”的精品佳作,串成輝煌的山西百年美術發展的歷史,突出了百年山西美術的原創精神和對人類美術的貢獻。

以恢宏氣勢和絢麗色彩描繪時代畫卷,以激越豪情和優美旋律譜寫英雄史詩,燃起精神的火炬,吹響奮進的號角,努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共同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912-1937年的山西美術

民國以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繼續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山西新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一個充滿生機的文化環境之中,“平民文學”以及“以美育代宗教”等進步思想對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些新的藝術形式應運而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在“五四運動”前后,一大批青年學生紛紛出國求學。還有不少學習美術的山西留學生,以及國內美專的畢業生,舉辦美術展覽,系統地介紹了素描、水彩畫、油畫、版畫等西方美術及相關的理論,為山西近現代美術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西化的沖擊,正是社會與文化的歷史性大變革,西方科學與理性的中國現實土壤相適應,而與這一時期美術之變革直接相連的,還有新式教育的推行、印書館等現代傳媒的興起,通俗美術蔚然勃興,誘發了“美術革命”思潮,促成了美育、美術教育和藝術觀念的根本性變化,在深層次推動了中國美術的大變革勢態,這是一種歷史的選擇。在這一時代的旋渦中,五四新文化浪潮沖擊之下重組的中國美術新格局,凸現出中國美術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基本特征。

西學東進和南畫北漸

近代的山西,由于地處內陸,交通阻塞,信息不暢,也正好處于帝國主義侵略時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落后于國內沿海省份,更無法與世界相比。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反映在文化藝術界,愛國主義成為時代的強音,民主主義意識和民族自強意識震撼著人心。此時,一些山西籍的文學家也拿起筆來或抒發民族憂患意識,或主張禁煙抗英,或進行民主啟蒙。這些代表著時代進步潮流和先進政治傾向的文學家有壽陽祁雋藻、五臺徐繼畬、平定張穆、陽城張晉、定襄李镕經、靈石楊尚文等。隨著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勢力侵入內地,為救亡圖存,“戊戌變法”前后,山西地方官員及許多山西籍的有識之士首先在文化建設和傳播方面發揮了其先覺者的進步作用。1884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太原創辦“令德堂”,聘請著名學者王軒、楊篤、楊深秀等講課,傳播進步文化。1892年,王軒、楊篤編撰的《山西通志》完成,該志在總結山西文獻資料方面起了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山西文學藝術上較有成就的人物主要有洪洞董文渙、鄉寧楊篤、聞喜楊深秀等。

在西學東進的過程中,山西的社會科學事業完成了從以儒學思想為核心的“舊學”向以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為核心的“新學”的轉變,在中國學術界興起了一股熱潮,為中國學術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為引入西方資產階級“新學”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啟蒙思想家山西五臺縣人徐繼畬(1795-1873)編著的10卷本《瀛環志略》,成為近代開端時期中國人了解世界的第一批成果之一,它給國人以清醒的世界地理的概念,匡正了西方是“煙熏火燎的烤人之境”的謬論,勾畫出一個與中國傳統文化制度大相徑庭的西方政治文化體制的輪廓,標志著中國人擺脫了閉目塞聽的混沌狀態,邁向了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世界。該書“考據之精,文辭之美,允為海內破荒之作”(張穆語),它對中國近代思想有重大的啟蒙作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有評論家稱徐繼畬為“維新之先覺者”。

就傳統的中國繪畫的延續走向而言,宋元以來所形成的“文人畫”,無論是其獨特的題材表現、筆墨法式、傳承方式還是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審美形式和審美功能,基本成為后世文人、雅士、官紳等群體作為修身養性、陶冶志趣、抒情自娛的一種方式。清末,孝義的秀才馮濟川、河津的光緒侍御楊殿棟、臨汾的趙城知事陳風標以及襄汾人劉篤敬、聞喜人楊深秀、汾西人李立魁等,大都為士紳、官吏、社會賢達,他們一般幼承家學、博文習藝,而史載多以“工書畫” “工花卉” “善魚” “善馬”或“通書畫金石”等述及。這一時期,繪事及畫人基本以“心傳口授”的方式,秉承著傳統的中國畫題材、樣式、方法,走的是“文人畫”一路。他們一方面傳承和延續著傳統“文人畫”的香火余脈,同時也給后輩以啟蒙。如陳風標的金石書畫之技對董壽平就有過直接的深刻影響。當時山西著名書畫家有太谷人趙昌燮、李奎光,清徐人梁成哲,榆次人常贊春,右玉人文山,臨汾人鄧相唐等。另有從事專業美術教育者柯璜、趙延緒、吳子超、蘇光華、劉子凌等成就突出者,他們或傳承傳統技藝,或留學歸國從教(如趙延緒),不僅有大量的花鳥、山水、走獸等作品傳世,而且為山西培養了一批如版畫家力群、美術史論家閻麗川等大家,影響數代人,為山西美術從啟蒙到奠基做出特殊的貢獻。

山西近代科學的發展始于西方傳教士的到來,這使得山西近代工業發展起來,進一步促進了科技文化在山西的傳播,成為人們學習科技知識,特別是出國留學、系統掌握西方科技的直接動力。

清朝末年,山西開始派遣留學生直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雖在政治方面基本上與其他省同步,但在文化藝術的其他門類上卻遠落于他省,也少有建樹,多屬外省輾轉傳入山西。一些深受新文化運動陶冶的山西愛國青年懷著對西方美術的強烈熱情和科學救國、實業報國、藝術變革的雄心壯志,或出國留學,或考取國內按西方理念創辦的新型美術學校,如北平藝專、國立藝專等,系統學習西洋畫種的技法、理論,直接或間接地吸收西方美術的有益營養,接受西方美術思潮的熏陶,極大地促進和擴大了西方美術在山西的傳播和影響,對推動山西近現代美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山西早期留日的畫家有汾陽人衛天霖、壽陽人趙延緒、交城人劉榮夫;留法的有定襄人李景凱;考取國立藝專的有晉城人原石民,繁峙人魏明亭,原平人段體禮,榆次人趙品三,盂縣人高壽田(孫少梅弟子),壺關人李友芝(黃賓虹傳人)、楊秀珍(白石弟子),太原人閻麗川,徐溝人崔耀南,靈石人力群等。

民國12年(1923),稷山知縣郭象蒙將“吳紹先萬里尋弟”這一歷史故事呈報時任山西省省長閻錫山,閻甚贊同,命郭為其豎碑造像。郭在縣城西關雕像并建碑亭一座,名為“義民亭”。正側郭親題“稷山縣吳紹先義行碑”之文,亭側雕聯為“春秋十七道里三千,神明見視肉骨團圓”。(1962年為擴建縣城將碑亭拆除,石碑及雕像現存稷山縣博物館。)雕塑題材由“神”到“人”的轉變與現代社會的興起有密切關系。在雕塑史的發展過程中,把人作為表現對象是一個重要轉折點。這是現代雕塑區別于古代雕塑的一個重要特征。

這一時期,遍布山西各地的“書院”,其后成立的山西大學堂、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是當時山西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心。山西大學堂還設立了上海譯書院,解決了本省高等院校和中等學校所急需的教材問題,并為全國興辦學校提供了教材。1904年和1905年,山西大學堂選送出國留學生60人,他們返國歸省,為山西乃至全國社會科學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民國初期的美術教育

中國傳統美術一直是以私相授受為主要的傳承方式,且流派繁多、風格明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學東漸,歐洲美術教育模式亦傳入中國,為中國美術教育開辟了新紀元。美術課程首先進入中小學課堂,美術師資的匱乏,使發展師范美術教育成為必然,而學校專業美術教育正是在這兩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國時期,在近代教育革新的浪潮中,山西率先在義務教育、師范教育、社會教育方面進行了改革,特別是義務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清末民初,山西創辦了一系列學校,特別是山西大學堂與師范學校的創立,給山西教育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教育環境和良好的師資來源。民國山西教育的卓越成就,不僅受到了民國政府的嘉獎,還得到教育界權威人士如陶行知等人的高度贊賞,一時被譽為中國教育的“模范省”。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陸續頒布了許多教育法令,對教育做了進一步改革。學科漸趨完備,教學內容也日趨豐富,加之民國初年山西省環境較為穩定,教育事業得到了穩步發展。直至抗戰爆發,山西教育事業在此20多年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由于普及教育計劃的推行,教師供不應求,師范教育也在此時得到了發展。其中,1919年在太原創辦的省立國民師范是當時太原最大的學校之一。特別是普遍建立于1927年的“民眾學校”,系全國首創。同時山西還對高校進行了一系列改組,使高校更趨于現代化,且與全國、世界的教育發展速度統一了步伐,便于發展和交流。1936年,山西大學已發展成為擁有文、法、理、工、教育5個專門學院、14個系的綜合大學。據1916年統計,當時山西省省立中學6所、公立中學4所。1929年一年即創建省立中學3所、公立中學11所,使中學生在校數達到6118人(含教會中學)。此后,山西省中學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到抗戰爆發為止,已擁有55所中學,在校生達10011人。

山西大學校

山西大學校創辦于1902年,是我國創辦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最初稱山西大學堂,是在晉陽書院和令德堂書院的基礎上創建的。設中學專齋和西學專齋,由英國人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賠款,與山西巡撫岑春煊共同創辦。民國初改名為山西大學校,1918年確定為國立山西大學,1931年改名為山西大學,抗戰期間,曾遷至晉南,陜西三原、秋林等地。

在山西大學堂創辦期間,先后共畢業各類學生593人。10年間,中西兩齋共選派學生96人出國深造,自費留日的大學堂肄業生也有近百人。此外,中西兩齋還選送學生9人入京師大學堂師范科學習。中西兩齋的畢業生和留學生,對山西近代文化教育和政治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山西大學堂派出的留學生回國后,首先大大充實了山西大學本身的師資力量。其次,中西兩齋學生遍布山西,山西文化教育有了新的發展。

山西大學堂自建校以來,一直重視學生繪畫教學與藝術修養,在初期的中齋、西齋均開設圖畫課程,時任教授有著名書畫家柯璜、葉殿榮、陳昌儁、常贊春、常旭春、郭象升、楊蘭階、田潤霖等。趙延緒、原石民皆畢業于此校。

公立河汾中學

公立河汾中學的前身為清康熙中期汾州府知府創建的棠蔭書院,后易名西河書院,1902年后又易名西河學堂。1906年,在當時以改革舊政為宗旨的“新汾學社”的倡導下,西河學堂被改組為汾州府中學堂。

當時,學堂開設有修身、國文、歷史、經學、地理、算術、物理、體操、圖畫等學科,學制6年。各學科由專職教師任教,并推行了以黑板、粉筆為教具的現代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一律官費。

1912年,學校由省接管,校長、教具全部由省直派,學校易名為公立河汾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后,大部分師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學校名存實亡。

1915年,華北基督教公理會就在當時的汾陽中學校址上創辦了銘義中學。1938年日軍占領汾陽后,銘義中學遷至四川金堂縣,部分沒有隨銘義中學遷移的教職工在汾陽銘義中學舊址上成立了汾陽初級中學,繼續在此教學。

1949年3月15日,人民政府將銘義中學、 河汾中學、介休中學、孝義中學和文水中學合并,成立了山西省立汾陽中學。

從創辦到1947年,汾陽中學畢業學生3000余名,分布于山西各地,為山西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油畫大師衛天霖曾就讀于該校。

山西省立模范中學堂

山西公立中學堂于1906年經山西巡撫張曾揚、學政寶熙的核準,由太原勸學所金應豫(字烈侯),以及省城熱心辦學的馮濟川、孟元文、郭可階等人籌辦,于省城明、清兩代數百年來舉行科考的“大貢院”正式創立,是省城太原官辦的第一所公立中學。新建校門于純陽宮街,標志革故鼎新。齋務長李廣勛、數學教員楊兆泰、國文教員郭象升,都是山西大學堂的首屆畢業生,馮濟川先生為第一任校長。1910年,山西公立中學堂奉省學政會改名為山西晉陽中學堂,劃屬太原府轄管。1912年更名為山西省立模范中學堂。

1913年8月,山西軍政府頒令,對全省官辦公立的中學統一命名、統一撥給辦學經費,山西省模范中學堂更名為山西省立第一中學校。1935年易名為山西省立太原中學校。1953年4月改稱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學。

“太原五中”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早期共產黨人高君宇、王振翼、賀昌等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都曾在該校就讀;“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山西省第一個黨小組、第一個黨支部,都在該校誕生。“社會主義青年團太原地方執行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臨時省委機關” “中國共產黨太原市南部委員會”,也在該校創建。該校也是一所英才輩出的學校,為祖國培養和造就了許多出色的專家和學者。山西畫家文山先生曾執教于該校,藝術教育家趙延緒就從該校起步。

銘賢學堂

銘賢學堂是在銘賢學校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1907年,美國歐柏林大學(Oberlin College,Ohio)委托孔祥熙在山西省太谷縣創辦私立學校,取名銘賢學校,追念各位殉道人士(銘記先賢)。學校創建時為小學,1908年曾辦初中班。1909年增設中學班。1916年,又增設大學預科班(1923年停辦)。這樣,銘賢學堂從小學到高中,學制12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銘賢學校南遷。1940年成立銘賢農工專科學校,1943年夏改為銘賢學院,1951年秋結束私立銘賢學校四十余年的歷史,改為山西農學院,成為當時山西省僅有的兩所高等學府之一。紅軍軍服的設計者榆次人趙品三畢業于此校。

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校

山西省立法學院初名山西法政學堂,1907年由山西巡撫恩壽奏準創設,后改名為山西法政專門學堂。1912年,按照北京教育部規定,山西法政專門學堂改稱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校。1931年,山西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改為山西省立法學院。1934年,山西省政府根據國民政府規定,將省立法學院并入山西大學。著名書畫家常贊春曾在此教課授徒。

太原官立女子師范學堂

山西官立女子師范學堂創辦于1910年,初名為太原女子速成師范學堂,是山西最早培養小學教員與蒙養院教養員的學校。1914年,學堂改名為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1934年,根據山西省教育廳關于各地師范學校取消序次冠號而以地名命名的規定,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改稱山西省立太原女子師范學校。抗日戰爭爆發后,省立太原女子師范學校遷至榆次。大部分學生投奔抗日部隊,學校停辦。1940年8月,在國師街原國師附小校址成立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1941年12月30日,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改名為太原女子師范學校。1953年,按照省統一規定,太原女子師范學校改名山西太原女子師范學校。1962年并入太原師范。山西著名畫家文山、趙延緒曾為該校代素描、寫生課。

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

山西省立國民師范學校是1919年創辦的一所專門培養全省小學教員的師范學校。課程設置有:教育心理學、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歷史、地理、動物、植物、音樂、美術、體育、公民、生理衛生、農藝、軍政訓練等。從“五四運動”開始,這里很快成為傳播新思想、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革命組織、從事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的重要陣地。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徐向前、薄一波、程子華、李雪峰等都是在這里受到馬列主義啟蒙教育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的。1936年冬至1937年秋,在“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員會”公開的直接領導下,“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在這里設置了培訓機構,舉辦了“軍政訓練班” “民訓干部教練團”等,先后培養了4000余名優秀干部(著名抗日女英雄李林就是“軍政訓練班”女生連的學員),同時還成為“山西新軍”的策源地,為促進和堅持山西乃至華北的統一戰線、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劉子鄰曾就學于山西太原國民師范,繼之考入太原美術專科學校,之后任國民師范圖畫教師;高壽田、吳子超、魏明亭、段體禮先后畢業于山西師范美術專科。30年代赫赫有名的“了一畫社”創始人之一崔耀南也畢業于此校。

山西省私立進山中學

山西省私立進山學校創建于1922年9月23日,“進山”二字取自《論語·子罕篇》;1931年5月始改名為山西省私立進山中學;進山中學一成立,早期共產黨員何雁秋、謝贊堯,進步教師馬天啟、張暫成、鄧初民等就受聘就教于此。經過他們的啟蒙教育,進山中學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迅速覺醒,追求進步,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課程設置:初、高中共同科目有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和體育。初中加設動物、植物、礦物、音樂、美術、手工課;高中加設黨義、社會學、文史學、文學研究法、倫理學、哲學、心理學、法文(1931年后改上日文)、法制、生物課。此外,學校還開設經學、書法兩門選修課,每周一節,不予考試。榆次人常贊春教授書法、經學課程,平陸人張悌教授圖畫手工課,五臺人趙涵章教授圖畫課程。

“七七事變”后學校被迫停辦。1941年秋,進山中學在晉西隰縣復校。1945年8月,學校遷回太原。解放后,改為山西省立進山中學;1953年1月改名為太原市第六中學校;1985年10月16日恢復原校名——進山中學。

成成中學

成成中學創建于1924年9月,由北平師范大學留日(太原)同學會捐資,由晉籍北平師范大學畢業的進步學生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意為辦學宗旨而創辦的一所私立中學,教師多為北師大畢業的校友;20世紀20年代末,學校誕生了成成中學第一個“中共學生支部”;20世紀30年代初,進步人士和我黨黨員武新宇(武漢三)、劉墉如(劉子堂)、張衡宇等到該校任教,使它成為20世紀30年代我黨在太原地區革命活動的主要陣地之一,成為閻錫山統治下由中國共產黨人掌握領導權的唯一學校;抗日戰爭初期,一度成為“中共北方局” “八路軍駐晉辦事處” “中共山西工委”的所在地,黨的高級干部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同志都曾在這里居住、工作過,當時的成成中學實際上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在華北抗日前線的指揮部。“七七事變”后,廣大師生響應黨的號召,舉校從戎、共赴國難,組成600人的“師生抗日游擊隊”,轉戰晉西北,血沃大青山,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成成中學歷史上最光輝的篇章,被譽為全國“青年運動的一面旗幟”。

抗日戰爭勝利后,學校一度在文水復校,并增設大學部改名為成成學院,為全國解放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干部。新中國成立后,成成中學在太原復校,定名為山西省立成成中學。1953年,學校與云山中學(1922年,王青田與汾陽冀貢泉、陳浩年等在太原創辦云山高級中學,這是山西省第一所掛出“高級中學”牌號的私立學校)合并更名為太原第三中學。1992年,為了繼承并發揚成成中學的革命傳統,為了永遠紀念成成中學“師生抗日游擊隊”的偉大壯舉,在原成成中學老校友的倡議下,學校再次恢復成成中學校名。

1927年,力群考入了太原成成中學,向趙纘之老師學習寫生畫和水彩畫。


本文鏈接://parqueacualago.com/article/yiyuan/2022/01/1505.html
上一篇:“世紀回望”- 山西美術百年(二)
下一篇:畫家怎樣在畫中創造另一個天地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45種中國畫顏色調配技巧,快看!
要學好中國畫,調色是無法繞開的基本功。也是很多畫家畢生研究的一門高深學問。在繪畫中,顏色的調配很難準確把握。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會產生不同的色彩,千變萬化,讓人... 藝苑 2022-01-12 23:46:48
“世紀回望”­ 山西美術百年(四)
民國初期的山西美術家下文山(1894-?),山西右玉人,蒙古族。山西省政協委員,擅長油畫,也作國畫。幼時聰慧,天賦極高,加之省府之地拜師方便,近幾年光景,熟練掌握國畫、油... 藝苑 2022-01-09 08:58:28
“世紀回望”­ 山西美術百年(三)
民國初期的山西美術家上民國以來,山西晉商富賈多在國內各地經商,也引進了不少當時國內書畫名家的作品,豐富了山西的美術作品藏量,也促成三晉畫壇之繁榮。當時的三晉畫壇,以... 藝苑 2022-01-09 08:54:43
“世紀回望”­ 山西美術百年(二)
新文化運動和美術革命(上)自從20世紀之初,國人就一直探索近代西方文化先進之緣由,幾經周折,方由少數人認識到,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靈魂并非“洋務”與“科技器物”,誕生這... 藝苑 2022-01-08 23:59:48
“世紀回望”­ 山西美術百年(一)
一前 言百年間,藝術流派之紛呈,個性意識之強勁,變法手段之激劇,實為其他世紀所不可比擬。然而,幾千年傳統的山西畫壇,在此浴火涅槃之際,所受震撼也尤為激烈。百年回望,... 藝苑 2022-01-08 23:47:59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