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鉤沉 > 正文

總攬晉陽的臺駘廟

發布時間:2022-05-25 20:09  |  來源:億點網  |  作者:晉憶

晉源區王郭村的古跡遺存,最后要講的就是臺駘廟了。廟名為臺駘廟,其中供奉的主神當然名字就叫作臺駘了。那么,臺駘是怎樣一個人呢。

1.jpg

01

先來講一段民間故事:

相傳,在距今有5000多年的五帝時代,我們太原所在的晉中盆地,是一個只有上游進水口,沒有下游出水口的真正的“盆子”,是一片汪洋大澤,上古時的人們將其叫作大鹵。后來的人們在有了晉水這樣一條小河溝后,充分發揮想象,以后世之名命前世之地,十分可笑地將其稱之謂“晉陽湖”。“晉陽湖”周邊,都是巨石叢生的山林,無法耕種糧食,人們的生活十分艱難。當時,王郭村這一帶,由于相對于南北兩邊來說,有一片高出水面的平緩之地(后來叫作晉王嶺)。便自然地成了部落中人們的聚集之地,也是當時的部落首領召集人們的議事之地。那時高陽帝顓頊的玄冥師(主水之官)昧獲罪,昧的兒子臺駘承父職繼任玄冥師,擔當治理水患、疏導河流的重任。臺駘的祖父名揮,封地青陽國,臺駘的老母親和妻子都住在這里的山上。青陽國地少人稠到處是大山,大家都想讓山下的“晉陽湖”水流掉,能空出這片沃土來供人們居住耕作,于是都把希望寄托在臺駘身上。

有一天,風雨交加,天已經黑下來了,臺駘乘船趕往家中,朦朧中見一位老翁在釣魚。臺駘斷定這位老人不是等閑之人,就將其請回家里,請教治水之策。那老人只笑不開口,臺駘以為是嫌自己不恭敬,忙讓妻子準備酒菜,請老人上坐飲酒。老人左手執杯,右手用筷子敲擊酒杯,“砰”地一聲,酒杯被敲了個豁口,酒水從缺口流光了,倏忽之間不見了那老人的蹤影。臺駘恍然大悟,知道是神仙來給自己點明治水思路。于是臺駘踏遍晉陽湖周圍的群山,經過反復勘察,勘察到晉陽湖西南角上(隋朝才叫作靈石)那個地方時,發現這里地處下游,山勢較薄,比較容易開鑿,且洪水可從這兒向南拉一道河槽注入黃河,就確定以這兒為突破口。于是,臺駘帶領青陽國的青壯年勞力去靈石山上鑿石開口。據傳說,白天人們挖山一丈,晚上停工后山石就又長高一丈。于是臺駘將眾人分成數撥,吃住在山頭,日夜不停輪流挖山。

當時正值炎夏五月,本就酷熱難耐,還得辛苦勞作,長期這么下去,如何了得?再加上帶著的食物也不多了,如果不回去拿吃食吧,人們無法堅持。如果回去取食物吧,一停工,那山就又長起來了。如何是好!這消息傳回到王郭這邊時,聚集在這里的父老鄉親們憐惜在前方勞作的子弟們,怕他們晝夜奮戰,顧不上做得吃飯餓垮了身體。想做下飯給他們送去,一則路途遠,陸地上無法到達;二則當時還處于原始時代,沒有合適的容器。有一位老者看到翠鳥在葦葉上搭的窩,靈機一動,就從水邊采下葦葉,把家中所有的粟米等各種糧食和棗兒等干果包在里面煮熟,放在水中的竹筏子上,讓其順流而下,給親人們送去。五月初五的那一天,在靈石山頭挖山開口的人們吃到家里親人們送來的可口食物,受到鼓舞,干勁倍增,終于在臺駘的帶領下從那里打開了一個大口子。滿湖積水一泄而下,空出了千萬傾良田供人們耕種,使太原盆地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存的富饒的大平原。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偉大的治水英雄臺駘,為了紀念那個五月天里的長途送食的事件,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效仿那次的樣子,用葦葉包上粟米和棗兒煮著吃。并把這種食物叫做粽子,一直流傳到現在。不過后來的人們越做越精致,到了現代,人們就只用江米或軟黃米加棗兒等粘軟香甜的谷物包粽子了。

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口耳相傳的“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民間故事。這個民間故事,向人們說明了兩件事情:其一,臺駘是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大禹活動于約3000年前的部落聯盟時代,而臺駘卻活動于約5000千年前的五帝時代。“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是臺駘,而不是有些傳說中所謂的大禹。其二,在太原地區,五月端午吃粽子的習俗最早是紀念臺駘的,而不是象更大范圍內人們所傳說的那樣是紀念屈原的。因為屈原生于比大禹還晚得多的戰國時代,早生的人怎么能模仿晚生的人呢。

02

當然了,如上所講的這些,只是民間傳說,那這些傳說有沒有依據呢?筆者受命寫此文的時候,從2017年4月17日《太原日報.晉韻》版上,看到了我市著名的文史專家王繼祖先生寫的大塊文章《五千年史事,二十座豐碑》中的開篇之作:《臺駘宣汾,肇始太原》。在這里把其中的一大段引述如下: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

《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元年》中,這段關于臺駘的史料,在太原的五千年史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歷史意義。它始載于儒學經典《十三經注疏》的《春秋左傳正義》,是記載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晉國北伐盤踞在太原的無終和群狄之役后,晉平公忽然患疾,沉疴不愈,以為是鬼神作祟。為之惶惶終日的晉臣叔向,請教于時訪晉國的鄭國大夫鄭子產。鄭子產是春秋時鄭國著名大夫,是當時“國際”間聞名遐邇的哲學大師,他侃侃而答叔向之問,講述了臺駘其人,道出臺駘宣汾的全部史事。這段史料,不含標點,68字,精悍短小,簡明扼要,字字珠璣,不僅信息含量大,而且記事脈絡清晰,前因后果完整,全無妄言之訛。好在全文不長,讓我們將其譯為白話,然后細細縷析。

首句13字:“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為玄冥師。”告訴我們臺駘的父親叫做眛,是金天氏少昊的裔子,時為治水之官。金天氏少昊是何許人?是傳說中的古帝,帝號少昊,實是東夷部族首領。也作少皞,名摯(質)。因修前帝太昊之法,承繼太昊之位,故名少昊,又號金天氏。所謂裔子,乃指后人。第二句21字:“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乃說,眛有兩個兒子,長名允格,次名臺駘,臺駘繼承了父輩治水之官職,宣泄了汾洮之水,障堵了湖澤,肇始了大原,以為居住之地。第三句8字:“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是說,顓頊帝因此而嘉獎了臺駘,并把他封在了新得的汾川之地大原。第四句8字:“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告訴我們,沈、姒、蓐、黃四個部族,世守著臺駘的祭祀。第五句8字:“今晉主汾而滅之矣。”鄭子產接著說,如今晉國趕走了無終及群狄,滅掉了原有的部族,主宰了汾河流經的太原。第六句10字:“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這是鄭子產,亦或是后來人的感悟:由此而看,這個臺駘正是汾河之神了。

這段史料,告訴我們一個塵封已久的秘密。早在堯舜禹之前的五帝第二帝顓頊的時代,咆哮奔涌于崇山峻嶺間的汾河,在沖出山峽涌入太原盆地后,常常改道,水患不已。那個時候,井還沒有發明,雖然水患不息,時發不止,但為了生存,人們仍然以命抗險于汾河兩岸。形成水患來而亡命,水患去而返回的輪回。或許是受命于帝顓頊,或許是自己的職責所系,臺駘便帶領太原的先民,與汾河水患拼爭。他們清汙除蔽,疏浚了泥沙沉積所堵塞的河道,宣泄了潴留不暢的積水冗沼;他們筑埧修堤,攔阻了肆意橫流、危及人命的洪水,使之安瀾歸洼,形成湖澤。肇始了人們可以聚居的高平之地——太原。

史籍是這樣記載的,而民間則是以故事的形式,口耳相傳:臺駘為父報仇,為救民于水火,矢志不移,不惜足跡遍及三山五岳,求仙學藝,最終除掉霸占汾河、禍害生靈的黑龍,與黑龍共同羽化為太原盆地環周的系舟山、云中山、二龍山、大小臥龍山、龍山、天龍山和看山。時至今日,人們還把太原東部的罕山,民間俗稱的看山,稱之為臺駘山。臺駘山上還有當地百姓用礫石為臺駘壘塑的巨像。

這個故事,去掉神話和傳說的外衣,完全展現了早在五帝時代的這個故事,去掉神話和傳說的外衣,完全展現了早在五帝時代的顓頊時期,就有一個叫臺駘的人,“宣汾障澤,肇始太原”的史事。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在口耳相傳中,披上了“神話”的外衣,被塵封在“傳說”的故事中。今天,該是我們還原他“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了:他是太原歷史上第一個卓有成效治理汾河的人,他是我們太原的千古先賢,是被神格化了的人。是他宣汾障澤,肇始太原,為我們太原五千年史事,樹立了第一座豐碑。”

王繼祖先生的文章,論據充實,論證充分,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臺駘“宣汾障澤,肇始太原”的史實。使民間傳說,有了史實的依據,王郭村附近的許多地名和遺跡,也都與這些史料和傳說吻合,說明民間傳說并非空穴來風。

03

另外還必須說的是,王郭村的臺駘廟,還是全世界華人中1億多張氏族人的祖庭。

關于張姓起源,流行較廣的是始祖揮公說。宋代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歐陽修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譜牒學家。他和蘇洵創立的編寫族譜的體例,被尊為“歐蘇體例”。廣為后世修譜所效法。揮公為張氏開宗立姓之始祖說,自宋代起伴隨私修族譜的興起和盛行,廣泛流傳開來。根據考古資料,最早的石箭鏃是在山西朔州峙峪遺址中發現的,約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晚期。黃帝時代已普遍出現了石箭鏃,因此,揮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弓矢,是符合歷史實際的,揮為張氏開宗立姓之始祖也是可信的。

揮公的封地在何處?很多張氏族譜和方志都記載在太原府太原縣尹城里。明嘉靖年間張憲、張陽輝主修的《張氏統宗世譜·本原紀》載:“尹城派,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屬之地。揮生昧,為玄冥師。昧生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掌水旱厲疫之職,即山川之神也。世饗其祀,今太原縣有廟存焉。”清乾隆《清河張氏宗譜·古今世表圖》載:“揮、封國尹城,在山西太原府。”清嘉慶《張氏合修家譜、宗廟》載。“始賜姓張揮公,廟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尹城里。”清光緒《清河張氏宗譜·張氏古今通派分遷地輿圖考》載:“山西通派,尹城派,始祖揮公受封之國,昧公居之,在今太原府太原縣”。光緒《旌陽張氏通修宗譜·本源宗支》載:“尹城派始祖揮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有廟存焉.”明萬歷《太原府志》卷八載:“臺駘澤,一名晉澤,太原縣南十里。晉水下流,匯而為澤……其傍有昌寧公廟,即臺駘神也。”清道光《太原縣志》卷三載;“汾水川祠即臺駘神廟,在晉澤南王郭村(王郭村北原來有一大片濕地,當地人就作臺駘澤)。節度盧鈞改今名。晉封昌寧公,宋封靈感元應公,賜額曰宣濟廟,有掌禹錫所撰碑記。”經實地考察,今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確有臺駘廟即張氏之祖廟存在。因此,張氏始祖揮公受封于太原尹城里,這是明清兩代許多主持修譜者和纂修方志者一致的看法。

太原地區有名的文研究專家王建霓先生,也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第表》“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子孫賜姓張氏”和《左傳·昭公元年》中的有關記載,考證出王郭村臺駘廟里的臺駘,雖然是被當作汾水之神來供奉的,但因他是張氏的三世始祖,在沒有發現或發現不了張氏一世祖、二世祖遺跡的情況下,說臺駘廟是張氏的祖祠,也是十分入情的,無可非議的。盡管在山西汾河流域的其他地方也偶有汾神臺駘的廟宇,但王郭村的臺駘廟歷史最久。據《左傳》記載,早在公元前451年,即晉平公時代,臺駘廟(昌寧公祠)已是古跡。據專家考證,在當今的華夏大地上,有史傳可查的最早的人文建筑,除了陜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外,就是太原王郭村的這座臺駘廟了。

現在王郭村的許多地名都能與這些史料相吻合,村西有青陽溝、青陽河、青陽廟等有名的遺跡。在青陽溝南有張家墳溝,溝中有張姓墓葬群,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溝旁還住著為張姓看過墳的殷姓人家。臺駘廟,是中國第一個氏族家廟,也可說是中國除陜西黃帝陵之外的“第二人文古跡”。可惜臺駘廟因年代久遠,幾曾滄桑,至今只剩一楹小殿和一尊塑像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的太原市南郊區政協發起成立了張氏研究會,并組織中國譜諜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海瀛、太原地區的著名文史專家、學者王建霓、袁漢城、高蔭桐、郭永安等編寫了《張氏始祖在太原》一書,以詳實的史料和嚴密的論證,證明了王郭村的臺駘廟作為張氏的祖廟是無可辯駁的。這一成果,得到了海外張姓族人的廣泛認同,曾有多個海外張氏尋根團來此尋根祭祖。當時張氏研究會還制定了臺駘廟的修復計劃,可惜因種種原因至今未能付諸實施。近年來,晉源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把晉源新區建設一個公園命名為昌寧公園,還計劃把在建的一條大街命名為昌寧大街。對王郭的臺駘廟亦制定了詳盡的保護和開發規劃,讓我們拭目以待。

據說,王郭村的臺駘廟在宋代時曾經大修過一次,使臺駘廟成為南北長四里,東西闊二里的巨型廟宇,也成為臺駘廟最為輝煌的全盛時期。筆者在閱讀手頭的關于臺駘廟的資料時,發現了一篇文筆堪與《岳陽樓記》比肩的美文,了解了一個政績遠勝于滕子京的能臣。巧的是,這篇文章的誕生年代,與《岳陽樓記》基本相同。文章的作者是宋代曾任并州通判(行政副長官)的掌禹錫。這位能臣名叫李若谷,曾任過并州知州,他當并州知州(行政長官)時,政聲甚佳,宋史有載。從并州回去后,還和包公一樣任過“龍圖閣直學士”,知過開封府。就是在他們的任期內,重修并擴大了臺駘廟的規模,細細讀來,其與岳陽樓及《岳陽樓記》的產生何其一致啊。可惜因范仲淹威望過高,《岳陽樓記》影響太大,使這段善舉,這篇美文,未能廣為傳世,惜乎!現將全文照錄如下:

《重修昌寧公廟碑記》

大鹵□區,禹貢冀州之域。有虞劃疆分野,置十二牧,并居一焉。朝家削平僭壘,徒治唐明,慎擇人實艱其才,非皇僚碩望莫預茲選,故有綏邊之略,干劇之能者,始臻嘉矣。迨于六十載,時稱得人。

昌寧公即金天氏之遐裔,世長水官,通汾洮,障大澤,而能世續其業,以處太原。春秋左氏紀之詳矣。在昔建祠,居澤之陽,淵渟神瀵,洪波浩渺;蒲葦蕃朊,魚鳥游泳;力田生聚,賴其遺利。或水潦作□,一時缺雨,府帥以牲幣祭之,必如響應之驗。及天有六氣,晦民生疾,編氓以豚蹄祝之,多獲勿藥之喜。故晉陽境中,博詢群祀,最越前古。晉天福中,始有封公之號,著于地志。冬官貳卿李公,輒自樞密,來牧是邦。以敏識周通,宏才博洽:一之曰,舉其條教;二之曰,除其冠攘;三之曰,訪其疾苦;四之曰,抑其權豪。明足以照奸,惠足以美俗,清素可以軌物,端愨可以律人,崇禮讓以化下,秉公正以御物。吏胥累息而祇役,民人安堵而受賜。庶務修舉,千里億寧。豐茂之歲既召,繆戾之氣不作。然后恢闡橫全,施文教化;明練師律,備武徑也;樹藝五谷,邵農功也;導達溝瀆;豐財利也;慰薦賢能,以進賢也;招延雋異,以禮士也。期月之內,報政軍府;圓土彌歲,鞠為奧草;逮天恩施,眚獄無累系,惟率吏拜詔而已。止以勞軍壁、迓使軺為務。

公一日頌春,在候刺舉列城,歷游境內,謁經疑靈府,目堂宇庳陋,像設錯翳,憮然興嘆弗怡者久之。諭僚屬曰:夫圣人之制,而在方策,澤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非此五者,不在祀典。昌寧公生則以勞定國,沒則能御大災,千祀而下,英風不泯。雖飾廟貌,多歷年所,蕪廢已甚,人將安仰蒯良所館,猶一日必葺,矧清潔告虔之地。棟宇摧□,風雨弗蔽,欲邀福于生民也,爰削需心,特申諭旨。乃命清源縣尹薛宗孺總領役事,平晉簿閆煥躬督之。由事料版筑,度財用、涓吉日、集庶功,一毫之費仰給于長官,千秋之作樂推于庶士。無擾民力,無奪農時,無伐林麓,無煩樸杖。經始于啟蟄,落成于小滿,儀容儼然,夏屋輪焉,庭戶殖殖,寢廟奕奕,鼎新制度,恍如神化,皆出于公之精力也。議者謂:公宣揚中外,郁然時望,非敢以獄事為寄。入參柄政,致君如堯舜,躋民于仁壽,則是祠也。遐邇乞靈,懷我夙愛;樂章以歌之,鼎銘以識之,流芳徽于不朽矣。凡作正殿并配東西兩廡,高扉前啟,子亭中峙,復設廳事于后,為待賓之所,舉其成屋八十有二楹。乃俾頑鹵,刻石紀事,辱公齒眷,不敢固辭。

昔孔融以甄子孝聞,配享邑社;劉涓以太伯廟毀,遽修衡宇;垂諸信史,播厥清芳,有以見英雄藏事,古今一致。惟公欠次,授方面之重寄,為王國之藩屏,推本俗尚,深燭治體,民庶安其業,頌聲載乎路。

髖髀游刃之余,以興利革弊為己任;頃出守潭繕完傳至今。狀元紫微宋公為之記。邇來坐鎮并土,營構林亭,復令嗣、令內翰述其事。二賢鴻筆,時稱后來之燕許。仆閱其文,則神氣殫竭,輒露嗤鄙;用副指令,愧梼昧華,固不能征公之茂勛休德。姑以直一書其事,謹而目之云爾!

登載在《張氏始祖在太原》一書上的該文由袁漢城先生點校,筆者手頭還有袁先生的譯文。因篇幅所限,在這里只好將譯文割愛了。文中關于晉陽、關于臺駘、關于王郭的豐富信息,只好請愛好文史工作的讀者們自行發揮解讀了。

自此,本章標題所言的“古村文脈五千年”就有了依據了。近年文史界旅游界說起海內各地的名勝古跡時,有名言曰“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既然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那我們山西五千年的文明在哪里呢?我們不妨從北到南擇點一下:古都大同,是北魏時期的,距今也就1500年的樣子;忻州的五臺山,是佛教名山,佛教傳入中國最多2000年;太原的晉祠,是周朝的,距今也就3000年;夏縣的禹王廟、歷山的舜王坪,臨汾的堯廟,基本是一個時期的,最遠距今約有4200年。而王郭村的臺駘廟和昌寧公臺駘的活動遺跡,是可以追遡到史前的顓頊時代的,據中國歷史紀年表,顓頊高陽帝活動的時間約為公元前2514~2437年,距今約有4500多年的樣子,臺駘是顓頊帝的玄冥師,應當和顓頊為同時的人物。由此看來,山西境內最接近5000年的古跡,就是王郭村的臺駘廟和臺駘活動遺跡了。在此,王郭村的人滿可以這樣自豪地說:

三晉之魂哪里尋?

王郭村里昌寧公;

天下張姓根何系?

晉陽湖畔尹城里。


本文鏈接://parqueacualago.com/article/ɡouchen/2022/05/1657.html
上一篇:聞喜的后稷廟、回瀾塔、牌坊、城門城樓
下一篇:汾陽峪道河民國往事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聞喜的后稷廟、回瀾塔、牌坊、城門城樓
山西省聞喜縣的得名跟西漢大名鼎鼎的漢武帝有關,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巡幸緱氏(今河南偃師),途經左邑桐鄉,聞南越破而喜,遂改桐鄉為聞喜。左邑即左邑縣,秦始... 鉤沉 2022-05-29 20:21:22
總攬晉陽的臺駘廟
晉源區王郭村的古跡遺存,最后要講的就是臺駘廟了。廟名為臺駘廟,其中供奉的主神當然名字就叫作臺駘了。那么,臺駘是怎樣一個人呢。01先來講一段民間故事:相傳,在距今有5000多... 鉤沉 2022-05-25 20:09:50
汾陽峪道河民國往事
峪道河遺址碑,這個碑界定的是這里作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我看來,山西汾陽和兩樣東西聯系在一起,一樣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汾酒,另一樣是賈科長拍的電影。可當我后來讀到費正... 鉤沉 2022-04-24 13:33:00
卜子夏設教西河地理方位辨
圖片說明:前左是2001年立《卜子夏西河業績碑》,前右是1922年河津縣長蔡光輝立《重修先賢子夏墓碑記》,后是清乾隆四十一年河津知縣馬輝立《先賢子夏之墓》碑。再后是卜子夏墓,... 鉤沉 2022-04-08 16:24:05
小人書
生命是自然雕琢的璞玉,信仰是時間考驗的尊嚴!小時候,小人書是我的偷心神曲。想擁有神筆馬良的畫筆,曹沖稱象的智慧;故事在書里,夢想在心中,萌生自強不息的力量。長大了,... 鉤沉 2022-03-25 22:43:59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