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鉤沉 > 正文

淺析“唐在河、汾之東”

發布時間:2022-06-29 22:10  |  來源:億點網  |  作者:李拉弟

 ——兼辯古唐國地望及唐叔虞封地

古唐國中的“故唐國遺址”

上古時期的唐國,在今山西省是共識,毋庸置疑,卻因年湮世遠和顧炎武關于古唐國論述后,慢慢有了太原(晉陽)和翼城(晉南)的分歧。晉南主要依據是考古工作者在晉侯墓地“發現八組十七座大墓,初步斷定是自晉武侯到晉文侯八位前后相繼的晉侯及其夫人之墓。墓中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其中五十余件銅器有銘文。特別是1981年出土的饕餮文方鼎,根據鼎的銘文,證明是商王朝的宗廟之器,于西周初年流落到晉國……”(3)晉陽故唐城的依據除了歷代史籍所載以外,還有《元和郡縣圖志》中“堯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也”(4)的故唐城(一名古唐城)遺址,其頹垣斷壁至唐代尚存,至今有遺跡可尋。

唐代李泰撰《括地志》說:“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二里,《城記》云‘堯筑也。’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為坊,城墻北半見在’。”既然《括地志》和《元和郡縣圖志》兩書都有“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二里”的記載,所以要想知道故唐國遺址所在,必須先了解并州城和晉陽縣的具體方位。并州城是西晉并州刺史劉琨環繞春秋晉陽古城擴筑而成,又經東魏、北齊、隋、唐歷朝的修葺,成為唐代北都晉陽的西城(唐代北都晉陽有東、中、西三座城池),唐玄宗李隆基曾于開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為太原府,于是并州城遂有了西城、府城之謂。歷史文獻對晉陽府城記載甚明,云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晉陽縣在西城,太原縣在東城,汾水貫中城南流。《元和郡縣圖志》還載:“府城,故老傳晉并州刺史劉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5)今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村是晉陽城遺址的中心,村西1公里處尚有長約500米的古城墻遺址,俗稱“西坡上”,經考證是劉琨所筑并州城西城垣中間的一段。從這段城墻往南到南城角村二郎廟、往北到羅城村老爺閣舊址(今為太祁高速公路收費站)均有城墻遺址,是許多歷史學家和所有晉陽城垣研究者達成共識的有力證據。

“羅城村老爺閣之東,20世紀50年代尚有150余米東西走向的城墻,順此向東延伸至東關村真武廟北的沙河堰上,有地名‘視汾樓’,鄉人傳言為城墻角樓,‘視汾’二字即因城東是汾河南流而得;這一段是晉陽西城的北城墻遺址,中間經過原北城北門玄武樓遺址個城北村,城北村即因位于晉陽城之北而得名。據古城營村所存清乾隆四十二年《九渠地畝冊》載,視汾樓之南有‘城墻地’;東關村真武廟有碑載‘……東關村,即晉陽之東關也’;今東關村西南七三公路旁有地名‘東陽旱地’,即是《永樂大典?太原府》所載‘東陽門’遺址;視汾樓、城墻地、東陽旱地3處為一條線,是西城東城墻。東關村西東陽旱地往南和南城角二郎廟600米出村均是稻田,地勢低洼,河水浸漫,故之西城東南城角無遺跡可考;若按視汾樓、城墻地、東陽旱地一線向南與南城角村城墻遺址向東延伸匯合之處,應是西城的東南角。”(6)并州城(府城)遺址的四至已明,南北長4公里余,東西寬約2.5公里,周四正好符合史載“二十七里”之數。“晉陽縣……本漢晉陽縣也……在州南二里。”(7)其大致方位也可以確定。

并州城和晉陽縣的位置基本確定,那么根據故唐城在“并州晉陽縣北二里”、“南半入州城……北半見在”等史載,可以推斷出故唐城遺址“南半”被圈入晉陽城中,“北半”淪為荊棘叢生的荒蕪之地,其遺址當在今古城營之北、風峪沙河再北的羅城、城北(已拆除圈入晉陽湖公園)二村之間。“今晉陽古城遺址風峪沙河以北的羅城、城北二村之間,有一座不足千人的小村,俗稱‘圪針窩’,其村名由來已久……當是唐代‘北半見在’的故唐城遺址”(8)。我們還可以根據有關史載“古唐城……存者500步……南半入州城,中削為坊,北半見在”(9)作一個推算,假設南半、北半均為500步,那么故唐城南北長度為1000步;唐代“5尺為步,360步為里”,(10)算下來故唐城的南北長度不會超過1公里,其東西寬度無考。

關于“唐叔虞封地”的分歧

前文已述,唐叔虞的封地即古唐國地理位置所在。“叔虞封唐”的最早記載出自《呂氏春秋》,其書云“。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晉。”(11)《呂氏春秋》成書于秦王政八年(前239),由秦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編撰而成,據說書成之后“布咸陽門市,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12)足見其在先秦學術史和哲學史上占據的某種文化權威地位。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史記》,基本上秉承了《呂氏春秋》中有關“叔虞封唐”的記述,僅僅是將“遂封叔虞于晉”改為“遂封叔虞于唐”,并且增記了唐國的大概位置,“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13)

明、清以前的史學家們多數認為唐叔虞的封地在晉陽,如東漢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晉陽縣,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地叔虞”;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云:“唐有晉水,至子燮改其國號曰晉侯……唐本堯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太原是也”;杜預注《左傳?定公四年》曰:“夏墟、大夏,在今太原晉陽縣也”;《明一統志》載:“唐城,即太原縣治……唐叔虞祠,在縣(太原)西南十里,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讀史方輿紀要》說:“太原故城……古唐國也,相傳帝堯始都于此,又夏禹初亦嘗都焉。周成王滅唐,而封其弟叔虞。虞子燮,以唐有晉水,改國號為晉,亦謂之大鹵……蓋大夏、太原、大鹵、夏墟、晉陽、鄂,凡六名,其實一也”。時至清初,江蘇昆山顧炎武對唐國的地理位置提出異議,認為唐叔虞的封地不在晉陽故唐城,而在晉南翼城古唐村;他在《日知錄》中寫到:“按晉之始見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堯裔子所封,成王滅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晉陽七百余里,即后世遷都,亦遠不相及,況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開縣邑,而前之不見于傳。又《史記?晉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東,而晉陽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竊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緡之滅,并在于冀”。自從顧炎武得出“唐在翼城”結論之后,隨即有全望祖、閻若璩等學者持反對意見,(14)但也有徐繼畬等人贊同。(15)迄至現在,附和顧炎武的觀點越來越多,李孟存、常金倉、王志華、李元慶、陶正剛等都持翼城說;(16)但也有曉山、張亦彭、孟繁仁等堅持“唐在晉陽”說。(17)

查閱資料,閱讀到張德一先生的《晉陽史話》。序一中,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胡安平館長這樣評論道:“《晉陽史話》是一部通俗性的史學著作,她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將歷史上的真實存在與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等進行了深入的辨析,其所關注的不僅是朝代的更替,更有歷史細節,書中不乏有許多新的發現和獨到見解。她上溯4000年以前的中華文明,下至風云變幻的二十世紀初期,以時間為線,講述了一部令人蕩氣回腸的晉陽史”。(18)作者張德一先生是太原市晉源古城營人,山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對三晉文化研究有突出貢獻的民主黨派人士;尤其是對太原(晉陽)的歷史有深入研究,知識淵博,著述頗豐。書中對“叔虞封地”問題發表了七點看法,力證晉國始祖唐叔虞封唐之地在晉陽。(19)筆者認為其一、二、四、五、六、七條持之有據,言之有理,讓人閱讀后心服首肯,獲益匪淺。唯獨有第三條關于“唐在河、汾之東”的看法顯得白璧微瑕。于是多方面收集、查閱資料,縱橫印證,對太史公“唐在河、汾之東”有一種全新的認識……現在寫出來,為張德一先生的學術觀點更為完善做出一點有益的補充。

“唐在河、汾之東”的詮釋

《史記》曾名《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記》,(20)是由史官世家出身,擔任過西漢太史令的司馬遷編撰而成;該史記事起于傳說中的黃帝,迄于漢武帝太初年間(前104~前101),述史3000余年,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司馬遷在《史記?世家第九?晉》中,把唐叔虞受封的唐國,描述為“唐在河、汾之東”。明末清初顧炎武誤解為唐國在“黃河、汾河的東面”,而晉陽在汾河之西,不在汾河的東面,則認為“二水之東”的翼城是叔虞封地。后來雖然有很多學者認為顧氏說法欠妥,卻也對“河、汾之東”解釋,顯得有點力不從心,束手無策,以至于至今含糊不清……眾所周知,“河、汾之東”的“河”是指黃河,“汾”是指汾河,這都是史學界公認的歷史,“東”是一個方位詞,也是無可非議,關鍵是必需講清楚“之”字的真正含義。筆者查閱《古今漢語實用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漢字源流字典》(語文出版社,2008年版)、《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發現“之”有許多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構成偏正短語,虛化為助詞,但其本義當為前往,即由所在的地方去往他處。也能引申為至,直到。如《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史記?項羽本紀》:“之沛公軍”;《童區寄傳》:“之虛所賣之”;清?彭瑞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吾欲之南海,何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史記》“唐在河、汾之東”中的“之”應該表現的是本義,那這句話就應該是說“唐國是從黃河流域東面一直到汾河流域東面的廣大區域”,也就是說黃河在呈現由北向南的流域時,東面不是只有汾河流域,還有其他……但在汾河流域這一段稱作是“河、汾之東”,這樣就可以表明澄清“唐在河、汾之東”所表述的真正含義了。了解了“河、汾之東”的真正含義,還不能說明叔虞封唐具體在那一段。從汾河發源地到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匯入黃河,流經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6市的29縣(區),全長713公里。所以就需要更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古唐國的地理位置,具體在哪里,說叔虞封唐的古唐國避不開其在并州城、晉陽縣的遺址(地理位置已論證),離不開嘉禾,繞不過晉國;說嘉禾、晉國離不開晉水,說晉水離不開懸甕山……首先要明確嘉禾是什么?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第六版縮印本0869頁,解釋“嘉禾”,生長得特別茁壯的禾稻,古人視為瑞征。《論衡?講瑞》:“嘉禾生于禾中,與禾中異穗,謂之嘉禾。”非常明確!《水經注》曰:(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甕山,縣,故唐國也。這一觀點是歷代史學家以及地理學家最廣泛認同的、流傳年代最長的、歷史文化因素最穩定的歷史典籍資料。具備這樣的條件,印證歷史史實,古唐國在晉陽(今太原)的地理位置就坐實了。

筆者的觀點,不僅可以從古漢語的語法知識中找到依據,還可以從歷史典籍、唐朝河東道所轄州、區、縣得到驗證。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元年(627年)依山川形勢分全國為十道(后改為十五道),河東道監察區域幾乎囊括今山西全境,分別是太原府(領太原、晉陽、文水等十三縣)、蒲州(領河東、臨晉、襄陵等十三縣)、晉州(領臨汾、洪洞等八縣)、絳州(領曲沃、翼城等八縣)、慈州(領吉昌、文城等五縣)、隰州(領隰縣、石樓等六縣)、汾州(領孝義、介休等五縣)、沁州(領沁源、和川等三縣)、遼州(領遼山、和順等四縣)、嵐州(領嵐谷、靜樂等四縣)、憲州(領婁煩、天池等三縣)、石州(領離石、方山等五縣)、忻州(領秀容、定襄二縣)、代州(領雁門、五臺等五縣)、云州(領云中一縣)、朔州(領善陽、馬邑二縣)、潞州(領上黨、潞城等十縣)、澤州(領晉城、高平等六縣)、蔚州(其中靈邱在今山西),另外還有新州、武州,領地都在河北省。(21)

如今網絡十分普及發達,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對于“河東”一詞,百度百科這樣論述“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堯、舜、禹時代的都城皆在河東。河東在古代是指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這樣的論述與歷史不相符合,有點“以點概全”之嫌。宋太祖趙匡胤、趙光義下河東、滅北漢的歷史記載于《宋史》中“宋太祖二”開寶元年和“宋太宗一”太平興國四年,地理位置明確。

故事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因此也衍生出很多與之有關的民間文學作品。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戲劇曲目《下河東》。說的是北宋初年趙家皇帝征伐北漢的一段故事,五代十國中北漢的疆土即今山西省的中部和北部,包括并州(今太原)、汾州(今汾陽)、忻州(今忻州)、代州(今代縣)、嵐州(今嵐縣)、憲州(今靜樂)、沁州(今沁縣)、遼州(今左權)、石州(今靈石)、隆州(今祁縣)、蔚州(今靈邱)、麟州(今陜西省神木)等十二州之地。可見網絡詮釋的片面性,或者說編撰的內容不準確,有誤導之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史記?世家第九?晉》中“唐在河、汾之東”的正確解釋是:“唐國是在黃河流域東面直到汾河流域的東面、與晉水產生交集的區域。”即晉陽(今太原)一帶,上古時期的唐國,境內故唐城的遺址仿佛在敘述帝堯早期都城的歷史,這正如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敘述的那樣:帝堯始封于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堯山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后又徙晉陽,今太原縣也,于周在并州之域。及為天子,都平陽。與《詩.風》為唐國。由此可見,西周初期的叔虞封唐的唐國就是上古時期帝堯的唐國,其子燮父因晉水改國號為“晉”。那古唐國都城的地理位置就是在今太原南(晉陽城遺址附近)。

附:

《晉世家》載:晉姬姓,侯爵,唐叔虞生晉侯燮,燮生武侯曼期,曼期生成侯服人,服人生厲侯輻,輻生靖侯宜臼,宜臼生僖侯司徒,司徒生獻侯蘇,蘇生穆侯弗生及殤叔,穆侯生文侯仇,仇生昭侯伯,伯生孝侯平,平生鄂侯郄,郄生哀侯光及侯緡,哀侯生小子侯,曲沃武公稱者,穆侯曾孫,穆侯生桓叔成師,始封曲沃,桓叔生曲沃莊伯鱓……(22)


注釋:(1)《古本竹書紀年輯證》:245頁,“十年,王命唐叔虞為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史記?世家第九?晉》。

(3)陶正剛《晉國早期都城“唐”地考》,載《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專集》,李元慶主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年6月版。

(4)《元和郡縣圖志?河東道二》。

(5)同(4)。

(6)張德一《晉陽“都城”考》,載《山西政協報》,2001年5月11日。

(7)、同(4)、(5)。

(8)張德一《“故唐城遺址”探討》,載《山西政協報》,2003年7月23日

(9)《永樂大典?太原府》。


(10)《古代文化常識》,楊殿奎、夏廣洲、林治金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1)《呂氏春秋?審應覽?重言》。


(12)《諸子百家卷?呂氏春秋?前言》,三晉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3)同(2)。

(14)、見《日知錄集解》、《潛邱札記》。

(15)見《晉國初考》、《山西通志》光緒版。

(16)、見《晉國史綱要》,李孟存、常金倉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三晉古文化源流》,李元慶編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三晉一百名人評傳》,李元慶、孫安邦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三晉文化學術研討會專集》,李元慶主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7)見曉山《唐叔虞封地問題的商討》,載《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一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張亦彭《晉祠文物辯證》,載《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二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孟繁仁《太原史話?序二》,載《太原史話》,張德一、賈莉莉編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晉陽史話?序一》,張德一編著,三晉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9)《晉陽史話?叔虞封唐之地望》,張德一編著,三晉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0)參閱《史籍舉要?紀傳體類?史記》,柴德賡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編。

(21)參閱《山西歷史政區地理?唐朝?河東郡》,張紀仲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2)《世本八種?晉世家》,中華書局,2008年8月版

               

              


本文鏈接://parqueacualago.com/article/ɡouchen/2022/06/1665.html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聞喜的后稷廟、回瀾塔、牌坊、城門城樓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淺析“唐在河、汾之東”
——兼辯古唐國地望及唐叔虞封地古唐國中的“故唐國遺址”上古時期的唐國,在今山西省是共識,毋庸置疑,卻因年湮世遠和顧炎武關于古唐國論述后,慢慢有了太原(晉陽)和翼城(... 鉤沉 2022-06-29 22:10:13
聞喜的后稷廟、回瀾塔、牌坊、城門城樓
山西省聞喜縣的得名跟西漢大名鼎鼎的漢武帝有關,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巡幸緱氏(今河南偃師),途經左邑桐鄉,聞南越破而喜,遂改桐鄉為聞喜。左邑即左邑縣,秦始... 鉤沉 2022-05-29 20:21:22
總攬晉陽的臺駘廟
晉源區王郭村的古跡遺存,最后要講的就是臺駘廟了。廟名為臺駘廟,其中供奉的主神當然名字就叫作臺駘了。那么,臺駘是怎樣一個人呢。01先來講一段民間故事:相傳,在距今有5000多... 鉤沉 2022-05-25 20:09:50
汾陽峪道河民國往事
峪道河遺址碑,這個碑界定的是這里作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我看來,山西汾陽和兩樣東西聯系在一起,一樣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汾酒,另一樣是賈科長拍的電影。可當我后來讀到費正... 鉤沉 2022-04-24 13:33:00
卜子夏設教西河地理方位辨
圖片說明:前左是2001年立《卜子夏西河業績碑》,前右是1922年河津縣長蔡光輝立《重修先賢子夏墓碑記》,后是清乾隆四十一年河津知縣馬輝立《先賢子夏之墓》碑。再后是卜子夏墓,... 鉤沉 2022-04-08 16:24:05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