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歡迎您進入綿山
電話:0354-7055055
位置:首頁 > 景區文化 > 綿山訪古

綿山訪古

發布時間:2022-02-14 18:06:30編輯:億宣來源:億點網

作者:杜國華

綿山文化千百年來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經孕育了許多美妙的神話傳說,行走在綿山就好似在傳說中漫步,自然造就的奇妙景觀和 神話傳說相輝映,是綿山的一大特色,這一點在峰房泉景區尤為明顯。蜂房泉又叫圣乳泉,是天下獨一無二的懸泉。在一處高百米、寬約80米的絕壁上,倒掛著數十對大小不一的石乳,石乳上長滿碧綠的苔蘚,每逢春夏時節,上面還會開著一些紫色的小花,這便是苔花。清袁枚有詩贊曰:“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隨風搖曳,自歷史深處開放,為圣乳泉平添了幾多情趣。石乳成年累月滴水,如珍珠斷線,滴入池中叮咚作響,宛如琴弦彈奏出的山水清音。無論天旱雨澇,從不斷流。據說石乳五十年才能長成,而且都是成雙成對。千百年來,百姓把蜂房泉水奉為圣水飲用,據說可以醫治百病。相傳當年介子推歸隱,背負母親二人走到此處,口渴難忍,坐在絕壁之處發愁,五龍圣母出手搭救,使絕壁上憑空生出幾個石乳,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后人在此修了五龍殿,答謝五龍圣母送來甘冽泉水滋潤萬物,降福于人間。

在蜂房泉周圍還有望峰門、五龍朝母殿、三皇閣、八仙洞和媽祖廟等多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有典故,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大的蜂房泉景區。望峰門又叫吊橋門,鐵門洞前原有20米深的溝壑,上面架有門板吊橋,左邊為千仞絕壁,右邊為萬丈深淵,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媽祖廟是一個在我國北方地區罕見的廟觀。綿山的媽祖廟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明清時期,介休范家經營海運,成為著名的晉商。有一次,范家的船隊出海遇上了海嘯,危難之際,媽祖顯靈,頓時風平浪靜。為紀念海神的恩德,祈求行船平安,范氏家族在綿山修建了媽祖殿;明朝正德年間,來自東、西、南、北四海的四條蛟龍在介休興風作浪,危害百姓。正在危難之際,四海龍王化作四條金龍,收服了四條惡蛟,為老百姓免除了災禍。后人便在綿山修建了四海龍王殿,并在碑記上加以記載;八仙洞建于元代,里面供奉著東華大帝和八仙。據傳,介休道人梁志通曾在洞口聽著東華大帝給八仙講經,于是在洞內塑像供奉。

與宗教相生相伴的是建筑廟堂、樓閣、亭臺、殿宇,都成為綿山的醉人景致,但是要說到集道家文化與建筑文化之大成者,那就非大羅宮莫屬。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明四暗七、十三層仿古建筑,建筑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層樓疊閣、氣勢恢宏。以大羅宮為中心的綿山十里宗教文化游覽區,從古至今煙火旺盛。在歷史記載中,已找不到大羅宮的始建年代,早在西漢漢文帝時期,大羅宮就已經頗具規模,當時稱為大羅觀。唐開元年間,李隆基禮拜綿山并重修大羅宮,后來北宋宰相文彥博再次加以修復,明清以來,大羅宮屢廢屢修,最終還是毀于戰火。現在的大羅宮是在原址上進行恢復擴建,使這座盛極一時的道家圣殿終于恢復了往日的雄壯繁華。大羅宮內供奉從無形、無名、無上到三清四御及道家的全部神靈。眾妙堂、崇賢館和藏經閣內所藏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歷史文化精品。眾妙堂是彩塑藝術的殿堂,這里陳列著唐、宋、元、明各個時代神、佛像300多尊;崇賢館是陳列歷代皇家文書最多的歷史名人展廳,有幾十道晉文公、唐太宗、唐玄宗的圣旨、詔書,還有張良等歷代名人的詩詞以及保存下來的相關實物,藏品頗為豐富;藏經閣也叫墨華軒,是全國風景區中藏書最多最全的地方;大羅宮講經壇是道士集會和講經的場所,壇內墻上懸掛著由全國百位書法名家書寫的木刻《道德經》,總共108塊,面積達300平方米,被譯為多國文字并稱為華夏奇書,金碧輝煌,場面蔚為壯觀。

綿山天橋是一處長400余米、寬不足1米的世間奇特的云中棧道。上離山頂200余米,高出云表,下距溝底300余米,懸于半空。多云天氣漫步橋頭,人從橋上過,云在腳下涌,平步青云、飄飄欲仙的感覺油然而生。景區內有神兔相助高僧志超通過斷崖的神奇景觀,有中國最險絕的軍事要塞石勒寨和唐太宗李世民為感恩太上老君所建的洞神之宮。正殿有“三洞大教主”之一的神寶君塑像,兩側為“南北五祖”“七真人”及眾仙殿。橋下長洞內塑有老君歷世應化身,以及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家的造像。真武殿、天蓬殿、三官殿、水母殿、二郎神殿塑像均為唐宋風格。漢高祖劉邦的謀臣張良、輔佐劉備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等都曾在這里打坐修行。古印度須彌山飛來之石——須彌石,月圓之夜能折射出一鉤彎月的寶月泉更為神奇,令人神往。

綿山地勢險要,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后趙皇帝石勒曾經在此安營駐兵。石寨始建于晉懷帝永嘉年間,它依山而建,前方是深淵萬丈,后方的溝壑縱橫,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再加上三道防線,迷魂陣、吊橋門構成了固若金湯、堅不可摧的堡壘。石勒寨在中國營寨歷史上以險絕而著稱,歷經風雨巍然屹立。寨內陳列有當年演繹的八卦陣、兵書、兵械、文書以及復興天下寒食節的詔書,并有后趙皇帝石弘上綿山所鑄的石勒像等歷史珍品,整個營寨完整地再現了兩晉時期的軍事文化。

天橋的建筑群可分為三層,下層有一座煉丹爐,相傳是太上老君在明洪武年間為驅除三晉瘟疫煉制神丹所用;中層建筑主殿是洞神宮,唐太宗李世民把老子尊崇為李唐王朝的先祖,認為他取得天下是“君權神授”。最上層是天橋長洞,唐貞觀十五年,李世民來綿山謝雨,為感恩先祖指點,敕命在此修建天橋長洞,并塑有太上老君十五世應化像。

一斗泉,是一處天然生成的斗形水泉。相傳很久以前,綿山缺水少樹,玉清元始天尊云游到此,用拂塵蘸東海之水點了幾點,頓時變得滿山翠綠。最后的一滴落到一斗泉處,便成為此泉。為感念天尊庇佑蒼生的恩德,后人在此建洞真宮,為天寶君的道場。殿內供奉有元始天尊以及東、南、西、北四方各八天上帝共三十二天。該處景點還有象鼻山、鹿橋、固山石等,記載了高僧志超擇地綿山時山搖地動、猛虎追趕,白象、金鹿、仙鶴幫其脫險的神奇故事。

洞真宮是玉清元始天尊的道場,主要供奉元始天尊。兩旁是金童,兩側為上宰和上相。洞頂懸塑意為混元之氣化生五色祥云。祥云中左為盤古開天地,右為女媧補天。洞真宮的始建年代不詳,隋、唐時期初具規模,相傳唐高宗李治曾在綿山朝拜后才得以即位,此后下令對洞真宮加以重新修建;在一斗泉也留下了許多修行者的足跡,其中唐代的李淳風和明代的劉伯溫,都曾在此觀星象、演習八卦,深得道學的精教,也在乾坤洞里留下了足跡。

綿山自古就是佛、道相融的名山。該景區就有兩座在佛家和道家都有位置的寺廟:文殊殿和普賢殿。文殊菩薩又稱文殊真人,是智慧和勇猛的象征,能夠除一切無名煩惱;普賢菩薩又稱普賢真人,是賢善吉祥的意思,也是真理的象征。

朱家凹的故事大都與大明朱家王朝有關,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曾云游四方,來到綿山見這里山清水秀,便在此修行,祈禱天地,得到靈寶天尊的點化,后來他的兒子朱元璋果然當了皇帝,朱五四死后便葬于此,以后朱家子孫不斷來此膜拜,這樣朱家凹的名字也就聞名于世。朱元璋稱帝后,認為是天尊顯靈的結果,便派自己的十七子朱權前往綿山修復洞玄宮。現在的洞玄宮是在原址上擴建。大殿內正面供奉上清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石窟里的靈寶天尊像高6米,大殿頂部是造型精美的懸塑,左側為夸父追日的故事,右側為嫦娥奔月的故事。出正殿回頭仰望,山勢猶如四扇屏風,后有一張龍椅,兩邊山壁左右外伸似龍椅的扶手,真是一個風水寶地。另外朱家凹還供奉十方天尊、三茅真君、北天師、陳摶老祖、三豐祖師。明世宗朱厚熜上綿山祭祖,因篤信道教,便命人摹刻王羲之一筆而成的“道”字。此字筆走龍蛇、似道似弦,暗藏道之玄機。綿山一帶民間流傳有“上禱天、下禱地,禱得朱元璋稱了帝”的說法。相傳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就是在這里跪拜祈禱。后朱元璋派十七子朱權來綿山朝拜,定名為祈禱臺。朱家凹獨秀峰是觀賞綿山風景的絕佳去處,它一枝獨秀聳立于群峰之間,登頂眺望,目光所及之處,朱家凹雄偉的建筑、四圍滿山的翠綠、綿山十里畫廊盡收眼底。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線天的狹谷。據地質專家稱,此谷早在25億年前生成,一條狹長的深溝,是天然大理石由水流沖刷形成的奇巖巖溝,構成了溝谷幽深、九曲一線、仙泉千支、泉流如注、仙跡頗多的仙谷。棲賢谷九曲之奇,是奇在峰怪石異、千變萬化。第一曲“月牙峰”,第二曲“葫蘆峰”,第三曲“羅漢峰”,第四曲“駱駝峰”,第五曲“兔耳峰”,第六曲“雙龍峰”,第七曲“金蟾望月峰”,第八曲“龜猴朝圣峰”,第九曲“仙人覽勝峰”。各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走在蜿蜒數公里的峽谷中,十余架天梯和索橋,有的凌空飛架,有的直插云霄。人在索橋上,索橋隨人的步韻上下顛簸,有一種水上行舟的韻味。峽谷中時而有清風吹過,風吹橋動,橋擺風生,一派悠然自得的情景。

相傳,介子推母子就是攀爬棲賢谷,而后到達歸隱之地。在這里,介子推母子留下了很多美麗的故事。超凡洞是一個洞口僅能爬進一個人的石洞,洞腹內可容納四五人,相傳當年介子推攜母踏上歸隱之路時,走到這里正依石小憩,突然狂風大作、雷聲轟鳴,急欲尋找一個藏身之所,危急之中眼前一亮,發現了這個洞口,母子二人先后爬了進去,一進洞便打起盹來。朦朧中覺得自己似乎掉進了萬丈深淵,繼而又騰空而起,等他們抖擻精神爬出洞來時,感覺身體已輕松了許多。原來他們在洞里已脫去凡胎轉成仙體,后人便把此洞稱作超凡洞;龜象石是文殊廣法天尊點化介子推母子時留下的遺跡,“龜象”是“歸向”之意,順著天尊的指向,可以找到介子推當年的歸隱之地。

先賢的歸隱吸引了無數后來人到此探幽訪古,他們經過艱難跋涉來到這里,由衷贊嘆介子推母子的高風亮節。在此幽深的峽谷中,我們可以找到晉文公苦苦尋賢的足跡,也可以看到唐太宗李世民虔誠于術藥的步履。還有蝴蝶窩,每年都有各種鳥獸來此聚合,喜迎游人賢士的到來。


更多相關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