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歡迎您進入李夜冰官方網站!
1529總訪問人數
位置:首頁 > 理論作品 > 用世界的眼光來詮釋中國的精神

用世界的眼光來詮釋中國的精神

發布時間:2019-08-28 01:53:37編輯:李夜冰來源:億點網

——與《藝術市場》編輯張天羽對話錄


        作為一位從事中國書畫創作60余年,甚至在建國前的解放區內就開始從事美術工作的資深藝術家,李夜冰先生見證了新中國美術事業一路走來的沉浮興衰。
        所以在之前,我本以為李老的畫作會以典型的水墨氣韻與傳統技法見長,然而在我看到李老中國畫作品時,竟也“仿佛有那么一二刻讓人恍惚起來”——一時間忘卻了自己是在觀賞國畫還是欣賞西畫——撼人心魄的色彩渲染、中國畫幾乎無法完成的西畫空間效果,甚至還有明暗、色差、寫實等等典型的西畫之韻,將中國畫的中的筆墨、線條與色彩的要素近乎完美地揉捏在一幅幅氣韻生動且別具一格的作品里,讓人一時間應接不暇。

        依稀記得徐悲鴻、林風眠等老一輩大師曾經作過這樣融會貫通的嘗試,面對著這些有著“大師遺風”的中國畫作品,我有太多太多的思緒與疑問想得到畫家的詮釋與解答,那就從李老的畫作給人的那種最直接撲面而來的色彩震撼開始好了。
        
        《藝術市場》(下簡稱《藝》):眾所周之,在我們今天藝術評論界,一般在品論傳統的中國畫作品時,都繞不開也回避不了“筆墨、線條、意蘊”的三大內容,給之后的任何或優或劣的論斷與品評定下了一個基調式的框架。久而久之成為一種專業品論的標準,再久而久之竟成為一種被藝術家恪守的創作的標準,普及型地在當今的中國畫壇蕩漾開來。所以我們不禁要問李先生:是什么讓您大膽地將其他藝術家專注于“筆墨、線條、意蘊”上的注意力,轉移到色彩、空間等方向上來呢?您覺得這樣的處理的優勢在哪里?現在我們也都知道您在色彩運用上的成就,能否為我們講講這方面的心得?
        
        李夜冰:你首先談到的是品論傳統中國畫時恪守的“筆墨、線條、意蘊”這三大內容的創作標準,我想通過兩個具體的實例說明一些問題。我們山西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美術界的老前輩趙延緒先生,享年103歲。他早年畢業于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西畫,回國后專攻中國畫,他的學生很多都是大家,如力群、閆麗川等。他對中國傳統畫的筆、墨、水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的中國畫作品的藝術成就并不明顯。再者,很多人說黃胄畫毛驢是為了練筆墨,我認為他是通過熟練的筆墨去塑造生動的毛驢形象。一個是脫離了生活的筆墨,一個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通過筆墨去塑造形象,效果大不相同。這就說明一點,藝術是表現思想感情的,決不是死搬筆墨、線條的。筆墨、線條是通過塑造形象才能體現出藝術效果的。
        關于色彩,有人說:“墨色”代表傳統,是高雅的,色彩是低級的,俗氣的。我認為我們這個民族是非常喜歡色彩的,如過傳統節日,喜慶大事時,在廳室院落里,張貼了年畫、門神、對聯、剪紙等,把自己的服飾和環境都裝扮的紅紅綠綠、艷麗多姿,你能說他不是傳統嗎?這就是說墨與彩,并不代表雅與俗,關鍵是如何去表現。
        
你提到,我是如何將“筆墨、線條、意蘊”上的注意力轉移到色彩、空間等方面來的。其實不然,我并沒有“轉移”,我非常重視中國畫的筆墨精神、筆墨思想、筆墨技法。如果你仔細觀看一下我的多幅作品,你就可以發現整體內容的筆墨精神,和以書入畫的用筆與優美的線條韻律。所不同的是以色代墨和色墨混用,更加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和視覺效果,賦予了它的時代氣息。在具體色彩運用上,我是融以線為主的中國畫色彩、以光源為主的西畫色彩、以及民族的和西方的裝飾性色彩為一體。裝飾性色彩靈活多變、可舍可取,在兩種色彩之間可起到調和的作用。根據主題的需要去選擇色彩的傾向。整體畫面在豐富的色彩中,保持著書寫的力度。
   

        《藝》:剛才我們說到中國畫的標準問題,其實無論怎樣,就像西方藝術家永遠有著西方藝術的決定權一般,中國畫是標準歸根到底還是要由中國人自己來定的,無論是“筆墨、線條、意蘊”也好,還是“風箏不斷線”“筆墨等于零”也好,在當今中國畫壇對中國畫標準問題與發展方向眾說紛紜的時候,相信這種針對標注和發展方向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歇過。那么您對此的抱有什么樣的觀點呢?新時期中國畫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最適合中國畫的未來發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李夜冰:說到中國畫的評品標準,我認為中國畫的標準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標準,既有連續性又有不同性,應該持辯證的態度去品說作品的優劣。一幅優秀的作品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比如說以上談到的有人說墨就是傳統,色就不像中國畫和把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絕對的對立起來。我認為這種想法是經不起歷史考驗的。就拿建國以來講,中國畫家掌握了素描寫生的技法后,成就了一批大家,它非但沒有減弱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而且更加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特別是人物畫)。如蔣兆和、黃胄、李可染、石魯、方增先、關山月、傅抱石、亞明、周思聰等,他們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給我們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些大家們雖然沒有更多的談論“筆墨”,但他們各位的筆墨并不差于今天畫壇上的畫家。起初有些老畫家不承認黃胄的畫是正規的中國畫,認為是速寫。這種聲音今天聽不到了,而且對他的作品評價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創作的主題更廣泛,風格更多樣,品說作品的標準,也應隨著時代而發展。

        《藝》: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您卻被藝術評論家們以“時代的眼光”“現代的意識”作評,甚至有人在看見您的作品之后抱以“新銳藝術家”論調,近80歲的高齡,60余年的創作歷史,我們很驚奇您沒有成為大眾習慣的理解意義上的“恪守傳統的衛道士”,而是一位不斷開拓創新不斷有新的嘗試的藝術家,請問您是怎樣看待對中國畫傳統的理解、傳承和創新的呢?
   

        李夜冰:談起傳統,我就想到我們習慣用的兩句話“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認為繼承傳統要有廣大的包容性,要有更大的空間吸取養分,來不斷豐富我們的傳統藝術。傳統就像黃河水一樣,只有匯納百川,才能發揚光大。從魏晉南北朝之后歷代名家之畫論、畫跡等方面都有了完整的記載,作品便有了有序的傳承(主要是文人繪畫)。但遠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樣,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戈鼎紋樣,戰國時期的帛畫,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瓦當……這個時期的作品大部出自于工匠之手。雖然沒有完整的文字記載,但流傳下來的極少作品,本身也已反映出我們這個民族雄宏博大的精神世界。更有寺觀、墓室壁畫、民間美術等,真是浩如煙海,精華取之不盡,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繼承發揚。我們中國的“文人畫”提倡詩書畫印結合,提倡畫外功,畫修養,給繪畫注入了更深的文化內涵,是我們傳統繪畫中的精華,應該很好地繼承發揚,這無可非議。但不應視文人畫為唯一正統而排斥其他,如敦煌、永樂宮的壁畫作者,并不見得有所謂的畫外功,但他們作品的藝術成就并不低于文人畫。又如上海一位大家程十發先生,他就是吸取了民間藝術的養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我們應該全面繼承傳統文化,汲取多方面的藝術養分,去豐富我們的傳統藝術。但是學習傳統不能學古不化,正如石濤所言“有法必有化”,“借古開今”。又如齊白石的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似”齊白石要死,難道“似”黃賓虹就不死嗎?學習傳統應持辯證的態度,有分析地去學習繼承,取其精華,其目的是為了“化”,為了藝術的創新。
 

        《藝》:中西結合、融會貫通現在已經是您畫作首要的特點之一了,在很多大師與著名評論家眼中,您近乎完美地兼收并蓄著中國精神與西方神韻,甚至有人認為您是“在世界的高度來把握我們中國的藝術”。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能讓您對外來藝術的精髓有著如此深刻的理解并能信手拈來運用到中國畫的創作當中去的呢?這和您遍及世界五大洲的游歷有關嗎?您對外來藝術的態度甚至是感情又是什么呢?您又是怎樣看待中外藝術之間的關聯呢?
   

        李夜冰:關于中西方藝術,我認為應持客觀的態度去對待各種藝術,不能為了強調自己的優長而說的玄而又玄,把別的藝術貶的一錢不值,這是不公平的。關于東西方文化之優劣,可以說成了一個持久的熱門話題。在我看來,一切民族的文化傳統中都具有優秀的成份,它們同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就藝術來說,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他各自的特點(指的是藝術的主流),如歐洲的古老、美國的現代、日本的精細、拉丁美洲艷麗的桑巴藝術、非洲宏厚的民間藝術等各有特色。有一次我在日本參觀畢加索展覽,展品中瓷盤上的動物作品,線條簡練生動,神氣十足,和我國秦漢時期瓦當中的動物圖案非常相似。又一次我在亞馬孫河畔,印第安人的居住區,看到一些裝飾圖案和我們民間的回紋、萬字紋等紋樣也是驚人的相似。由此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必定是共同的,是屬于全人類的。也就是說,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都有著不同和相同之處,也有著互相交流與滲透的一面。我們應更加深層次地去認識造型藝術規律的世界性和東西方藝術精華本質的統一性。只有客觀地、辯證地吸取外來藝術之精華,經過消化唯我所用。融入傳統繪畫藝術的時代洪流之中,才能與時俱進,反映出這個偉大時代的特色。  
   

        《藝》:南朝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所舉“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是長久以來美術史中品評傳統中國畫的六項基本的標準,作為一貫地抱有開拓創新精神的藝術家,我聽說您在總結了自己60余年創作與研究心得之后,自己也總結出了一套創作中國畫的“六法”心得,可謂是一項足夠魄力的“創舉”了,能為我們具體地介紹一下嗎?
   

        李夜冰:關于我繪畫技法中的“六法 ”,是我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升華我的藝術理念中,總結出的繪畫心得。“六法”之說,首先考慮到的是如何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吸取外來藝術和姊妹藝術之長,來豐富我們傳統繪畫藝術的表現力。著重考慮的是我們傳統繪畫的筆墨精神、筆墨思想、筆墨技法。所以“六法”在前“四法”中都提到“筆”、“韻 ”、“骨”、“勢”。第五法談“度”,是要把握好內在的筆墨精神的主次關系,強調畫面的協調與統一。最后第六法中要強調“神”,作品一切為了所表現的主題精神。這是我在創作中一些體會,仍在探索中,望交流指正。附“六法”詮釋:                          
         “以色代墨見其筆”。就是色、墨同時都要見筆。將墨看成色,色看成墨,墨是色的一種,同樣都用筆書寫。中國畫講究用筆,“筆”就是書寫,每筆下去要表現出筋、骨、氣、韻、神。筆筆都要有力度、精神和內在功力。
        “色墨混用求其韻”。中國畫講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輕。筆筆求它的韻味,而且色不壓墨。“色墨混用求其韻”就是色墨同時求韻,更融合豐富統一,變化無窮。
         “線面結合含其骨”,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表現的景物要有“骨架”就是它的基本結構。一般是用線去表現。“線面結合含其骨”,在表現線面的同時既要重視內在的骨法用筆,又要考慮到整體的塊面布局。
         “疏密得當觀其勢”。中國畫講:遠觀氣勢近看質。“疏密得當觀其勢”。就是既要準確合理(指的是藝術的準確合理)地表現客觀物體,又要大膽取舍求其總的氣勢。
         “有法無法取其度”。石濤曰:“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有法必有化”。“無法”是無定法而用一切法為最高原則。“有法無法取其度”,就是用多種方法表現主題,要適度,要恰到好處,求其畫面格調的統一與所表現主題內容的統一。
         “有筆無筆重其神”。為了強調作品主題的精神,可用多種筆法,多種方法去表現,加強它的表現力和視覺效果。要為主題所用,不要被筆法所限。
        
融中國畫色彩、西畫色彩、裝飾畫色彩為一體,融傳統技法與形式構成為一體。程式化方法和新法要根據主題需求,不求一律。
    

        《藝》:最后,作為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一輩藝術家,在您回首所經歷與見證的新中國美術發展歷程之后,為我們展望一下中國畫未來的發展趨勢吧。我們還想了解下您未來的計劃,又會有什么樣式是新作與嘗試給我們帶來驚喜呢?
   

        李夜冰:我認為中國畫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時代特點的,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這個趨勢是本民族多種因素在繪畫藝術上的反映,它在反映著這個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
        藝術是無止境的,作為我個人學習也是無止境的,在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中提高,永遠是小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吧。
                                                             
                                                                                                                                                                    載于《藝術市場
2009年10月號

更多相關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