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歡迎您進入李夜冰官方網站!
1529總訪問人數
位置:首頁 > 理論作品 > 我的“中國畫新六法”形成的實踐與思考

我的“中國畫新六法”形成的實踐與思考

發布時間:2019-08-28 02:19:40編輯:李夜冰來源:億點網

藝術是時代的語言
 
        中國的文字,絕不是倉頡一人所造,八卦也并非伏羲所畫,僅僅是藝術加工的“代名詞”而已。繪畫藝術產生于人類的勞動,是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是時代的語言。它在各個歷史時期,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反映著人們的實踐活動和豐富的精神享受。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生存與發展的輝煌歷史,同時也發展了反映各個時期的,豐富的藝術形式,形成了它各個時期獨特的藝術語言。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各種藝術門類及精湛的藝術作品,在世界文化寶庫中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藝術是通過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意識形態。我國新石器時期出土的彩陶,豐富的繪畫形式早已驗證了這一點。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陶盆”,距今6000年左右,“據考證:人面圖形是氏族部落成員舉行宗教活動的化裝頭像,頭頂戴著盛飾的帽子,面頰及口角兩邊的魚形紋,可能與圖騰紋身有關,人口銜魚,大約是表現了漁獵季節開始時,人們為祈求獲取大量生產物的愿望”。《中國古代繪畫百圖》又一賞析解讀,“彩陶盤上的裝飾主題是魚和太陽。太陽夸張為人臉形并發射光芒。魚,作者加強了小魚和大魚的特征。小魚強調了小眼減省了魚鱗,看去十分天真可愛。”(雷圭元編著《圖案基礎》)總之,此圖引發出了觀賞者的豐富想象力。又如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舞蹈在原始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早的舞蹈是模擬式的,如仿效狩獵中禽類的飛躍,野獸的奔跑。后來逐漸增加了抒情的內容,如歡呼獵人凱旋或是節日的歡樂,特點是以集體舞為主,盛行裝飾。這件彩陶盆,內壁上有15個舞蹈的人,分3組,每組5人,他們頭上都垂有發辮,并肩攜手,翩翩起舞,衣帶隨風飄動,姿態真切,生動地描寫了人們在節日里的歡樂氣氛。這幅珍貴的原始繪畫和描寫大量動植物、自然風光、勞動情節以及各種紋樣的器皿造型等,形成了精美的彩陶文化風格,洋溢著渾厚、質樸的生活氣息。這些富有想象力的繪畫作品,表達了原始人類對勞動生活的情感和認識。
        又如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簡潔概括、生動傳神、氣勢博大的繪畫風格更為突出,通過磚雕的手法表現著當時的勞動情節、社會現象和傳統故事等。如1935年山東武梁祠出土的漢畫像石“神農像”,這幅“神農像”雙手拿叉,仿佛是在種田勞動,傳說中的神農造像,記載了農耕時期的歷史。畫像磚形式多樣,內容非常豐富,有狩獵、捕魚、種田、收獲的場面,有制鹽、燒陶、打井、收租等工作場面,有群馬戰車的戰爭場面,又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宗教祭祀場面,還有鹿雀虎龍等生動的動物形象,風格粗狂概括而傳神,這個時期的畫像磚反映了當時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現象。我國歷史悠久,除了以上彩陶與漢畫像石舉例之外,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戈鼎紋樣,戰國時期的帛畫等都有藝術精品的發現,以至唐宋以后中國書畫藝術達到了高峰,便更加有序地發展傳承下來。藝術無一不是隨著時代脈搏的發展而發展,無一不在記載與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和精神享受。
 
傳統的精華不可丟

        我國傳統繪畫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這不同的歷史時期,藝術品種門類繁多,涌現出許多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豐富的精品力作。他們在創作理論和繪畫實踐上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我國古代繪畫,素有“丹青妙筆”之稱。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為主色,故稱“丹青”。唐宋以后漸向水墨發展,在“水墨為上”的觀念指導下,文人畫的體格達到了登峰造極之境。傳統的文人水墨畫,用簡潔書寫的線和墨色作為基本手法,用黑白兩色描寫自然萬物,表現心靈的色彩世界,加之中國繪畫與書法藝術的結合,中國繪畫與文學的結合,詩書畫印為一體的中國文人畫,增強了繪畫的內涵。更加成熟的筆墨語言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是形成中國民族風貌的因素之一。中國的文人畫以書法用筆為基本元素,受到了道家體悟自然原象與本質的思想影響,如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追求清靜純真,含有禪的意味,這是中國人對自然與藝術獨特的體悟,其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是永恒的。中國歷代畫家在畫理、畫史、畫跡、章法、題跋、詩詞、制印等方面都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這些遺產,除歷代的精品繪畫珍跡,供后人臨摹學習研究外,在繪畫理論方面,如東晉顧愷之提出的“以形寫神”,南齊謝赫的“六法”畫論,唐王維的《山水畫訣》和《山水畫論》,張的“外師造化,中得心遠”名言,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五代荊浩《筆法記》中的“六要”,宋郭熙提出的“三遠”山水畫取景法和用筆用墨的技法,元《圖繪寶鑒》《繪宗十二忌》等著作。清石濤的“師法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一系列畫語錄等。這些歷代畫家的宏著名言,真是一座取之不盡的繪畫理論寶庫,對中國繪畫的繼承和傳承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中國文人畫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中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但文人畫有它的特殊性,并非普遍性。縱觀中國的民族民間藝術,如金碧輝煌的廟堂壁畫藝術、造型生動形式多樣的民間繪畫、經久不衰的建筑裝飾繪畫、功力深厚的工匠繪畫以及工筆重彩、漆畫、版畫、石色畫等,真是浩如煙海。他們的色彩、章法、制作手法與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他們的人民性等藝術成就,在中國民族繪畫中的地位絕不能忽略。如張大千、常書鴻等一批畫家被精湛的敦煌壁畫造像藝術所吸引。又如上海畫家程十發吸取了民間藝術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等,取之不盡的民族民間藝術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寶貴財富。
        學習傳統繪畫要有辯證的觀點,要深層次地研究學習領悟它的藝術內涵。如中國畫用筆講究“一波三折”“寧減勿繁”“無中生有”等。“一波三折”是指用筆要有變化,如全幅畫面都用一波三折的筆法,就會感到主次不分、零亂無力;“寧減勿繁”是指表現形象防止廢筆敗筆,要高度提煉概括,但要從塑造形象的精神出發,可繁可簡。“無中生有”,“無”是多種“有”消化、升華了的“無”,并非空中掉下來的“無”。又如文人畫提倡“畫意不畫形”(歐陽修),“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蘇軾)以及強調“逸氣”與“逸筆”(倪瓚)等。就舉倪瓚為例,他提倡“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抒寫“胸中逸氣”等理論。但他的作品如《六居子圖》《紫芝山房圖》《西林禪室圖》《虞山林壑圖軸》《春山圖》《竹枝圖》等作品的樹木山石造型,筆墨精道,章法嚴謹,從沒看到有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之跡。總之,繼承傳統要用辯證的觀點去研究消化,不能照搬。
        我們既要學習中國古代以文人畫為代表的老傳統,又要重視20世紀以來中國畫改革之后的新傳統。我認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繪畫藝術主要由三個方面形成。一部分是以齊白石、黃賓虹為代表的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學養和筆墨語言高度成熟的一批畫家;一部分是以徐悲鴻、林風眠為代表的,從西方引進了如素描、色彩、解剖、透視、構成等科學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方法的一批畫家,他們為傳統繪畫發展增加了生機,如素描豐富了中國畫特別是人物畫刻畫形象的手法,增強了筆墨塑造形象的表現力;再一方面是以石魯、王式廓、羅工柳、張仃等為代表的從解放區來的一批畫家。他們因工作需要涉獵過多類畫種,思想開放,提倡深入生活,深入實踐,反映時代,藝術為人民服務。這三方面的力量各取所長,相互交映,形成了一個激昂奮進的革命美術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雖在題材上有一定的時代局限,但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洋為今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重要理論觀點的指引下,創作了大批不朽的美術作品,為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總之我國藝術的精華絕不能丟,要繼承精華的傳統遺產,為現代創新服務,為今天經濟騰飛的時代服務。
 
借鑒與豐富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隨著農業社會在消失和工業科技文明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躍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時代。作為時代的藝術語言,如何反映時代,如何與時俱進,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新征途,在我的腦海里思考了很久很久。我認為,只有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吸納和融合多種藝術之長,經過消化豐富我們的繪畫語言,才能很好地反映我們這個光輝燦爛的時代。如今天的建筑、城市、交通、公共場所設施等是一個燈火輝煌的彩色世界,人們豐富的風俗活動,多彩多姿的服飾裝飾等,色彩的感受和刺激無不反映著人們的情緒和思想感情。傳統文人畫黑白兩色的表現手法反映這個時代,是有它不足之處的,只有吸納融合多方面的色彩知識才能豐富我們的繪畫表現語言。如西方繪畫的光源色彩學,民族繪畫的裝飾色彩以及以墨線為主的中國畫淡彩等,均可經過消化,為我所用。其次如中國的傳統花鳥畫,在千年來形成了它的折枝等章法格局,是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的。如果今天把案頭上傳統的花鳥畫搬到充滿陽光的大自然中來也許會長得更旺。又如黃賓虹先生的筆墨,強調“內美”“山川渾厚”“草木花滋”等有它極高的藝術境界,對當代中國畫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但如不從深層次去領悟,一味臨摹套用,去描寫今天祖國的山河新貌,是否會出現“千篇一律”的單調之感呢,如何用更加豐富的多種繪畫語言,去表現今天在飛快發展變化中的具有豐富情感的山川新貌呢,如此種種,我在反復思考著。
 
“新六法”的形成

        中國繪畫的筆墨語言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我們要繼承發揚,要提高它的表現力,為時代服務。那么如何既能繼承傳統的筆墨語言,又能豐富它的表現力,去反映時代呢,這是我思考的重點。我在想,作品的優劣是作者的修養與筆墨技法的總和,只有兩者結合,才會體現出它的精神、力度、張力、個性等,如將豐富的色彩與筆墨結合,把墨看成是色的一種,同時用筆書寫,效果可能會更加豐富而不會失去筆的功能。傳統的墨法無論“五墨”“七法”等,基本都是講輕重干濕等變化效果,如墨與色混用,同樣不失墨的韻味,而會更加豐富了它的變化。中國古代繪畫,主要用線去組合畫面,如畫面上增加部分面的效果,會增強它的分量感,那么面怎樣與線去統一呢,既要保持線的優美,又要強調畫面的整體效果,只有線面同時以“骨法用筆”去統一它的格調,才會增強畫面的整體氣氛。在刻畫主題方面,用多種方法、多種筆法去表現,可以說“不擇手段”地去塑造它的精神內涵,但一幅作品的創作,必須統一以書寫用筆去完成,要保持“氣韻生動”的完整性等。經長期的思考與實踐,總結出“中國畫新六法”。即以色代墨見其筆;色墨混用求其韻;線面結合含其骨;疏密得當觀其勢;有法無法取其度;有筆無筆重其神。“新六法”,是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形成的,仍需不斷地探索、提高、完善。
                     
                                                                                                                                ◆載于《美術觀察》(2013年12期)、《藝術生活快報》等刊物
 
 
 
李夜冰“中國畫新六法”

        “新六法”
以色代墨見其筆;色墨混用求其韻;
線面結合含其骨;疏密得當觀其勢;
有法無法取其度;有筆無筆重其神。
 
 

        “以色代墨見其筆”。就是色、墨同時都要見筆。將墨看成色,色看成墨,墨是色的一種,同樣都用筆書寫。中國畫講究用筆,“筆”就是書寫,每筆下去要表現出筋、骨、氣、韻、神。筆筆都要有力度、精神和內在功力。
        “色墨混用求其韻”。中國畫講墨分五色,即:焦、濃、重、淡、輕。筆筆求它的韻味。“色墨混用求其韻”就是色墨同時求韻,更融合豐富統一,變化無窮。
        “線面結合含其骨”。中國畫講究“骨法”用筆。表現的景物要有“骨架”就是它的基本結構。一般是用線去表現。“線面結合含其骨”,在表現線面的同時既要重視內在的骨法用筆,又要考慮到整體的塊面布局。
        “疏密得當觀其勢”。中國畫講遠觀氣勢近看質。“疏密得當觀其勢”,就是既要準確合理(指的是藝術的準確合理)地表現客觀物體,又要大膽取舍概括求其總的氣勢、情勢和精神。
        “有法無法取其度”。石濤曰:“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有法必有化”。“無法”是無定法而用一切法為最高原則。“有法無法取其度”,就是用多種方法表現主題,要適度,要有主有次,要恰到好處,求其畫面格調的統一與所表現主題內容的統一。
        “有筆無筆重其神”。為了強調作品主題的精神,可用多種筆法,多種方法去表現,加強它的表現力和視覺效果。要為主題所用,不要被筆法所限。
        融中國畫色彩、西畫色彩、裝飾畫色彩為一體,融傳統技法與形式構成為一體。程式化方法和新法要根據主題需求,不求一律。
     
                       ;                                                                                                                                       ◆載于《國畫家》(2011年第1期)等多種報刊

更多相關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