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直通车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鉤沉 > 正文

民國時太原縣著名的四所學校

發布時間:2022-01-09 08:39  |  來源:億點網  |  作者:王秉福

民國年間,太原縣(今晉源區和小店區)有四所著名的小學。它們是;太原縣高等小學校,太原縣第二區高等小學校,太原縣第三區高等小學校,太原縣第四區高等小學校。在當時,這四所小學是太原縣的高等學府,這里優秀校長倍出,著名教師云集,勤奮學子齊聚,辦學理念先進,教育質量較高,從1920年-1937年,短短十幾年時間,培養了好多人才,為社會做出了很大貢獻,在太原縣教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之筆。

太原縣兩級小學校。清末時,坐落于縣城后街的桐封書院是太原縣兩級小學校(一高)的前身。1901年,清政府將全國的書院都改為學堂,桐封書院改為太原縣小學堂,由郭光德先生任堂長。

郭光德先生,晉源區姚村鎮黃樓村人,清末秀才。民國時,新學興起,他又就讀于太原市 優級師范學堂。郭先生中等身材,面目清秀。此人好生了得,學識淵博,幽默健談,后來曾任縣參議員,四高校長,太原陽興中學,太原女子師范國文教員。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郭先生因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而被捕受刑,然錚錚鐵骨,威武不屈。

中華民國成立后,校名改為太原縣高等小學校。1926年,將縣城的初級小學并入該校,校名改為太原縣兩級小學,簡稱一高,由王墉和石崑二位先生任校長。王、石二位先生均為太原縣城人,王墉先生是前清秀才,石崑先生畢業于山西省第一師范學校。二位先生人品端正,教育有方,學識淵博,勤儉辦學,培養了一批有用之才。“七七事變”,后,偽縣政府將太原縣兩級小學校改為太原縣新民小學校。建國后,1951年,改名為晉源小學至今。

一高的師資力量較強,大部分是師范學校畢業的,有的還是大學畢業的。他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在當時都帶有“教育救國”的理想,經常在課堂和課外,向學生灌輸愛國主義思想。特別是1936年,縣里成立犧盟會以后,一高教師彭大鵬、崔若嶸,李晉卿等帶領不少師生參加了犧盟會,組織了抗日救亡活動。“七七事變”以后,一高的師生創作和排演了抗日救國的歌劇和表演唱等節目,在縣城,小店,晉祠等地進行演出和講演,喚醒了廣大民眾的愛國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太原縣城淪陷后,彭大鵬,楊俊天,趙寶華,劉近義,崔則川,王欽俊,張國棟等師生上西山參加了革命。大革命時期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負責人紀廷梓,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崔則溫,劉湘,王俊熙等,都是一高畢業的學生。一高還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不少人才。建國后石油工業部總工程師朱召明,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四高秘密組建黨支部的著名教育家張鴻逵先生,著名教育家和文化名人石崑,焦成林,崔若嶸,崔禮,程士俊,郝甦生,薛愈等,都在一高受過初等教育。

太原縣第二區高等小學校(簡稱二高),創辦于1920年,地點在小店村西關帝廟內。1933年,晉軍護路隊搶占了二高校舍,二高遷往村北真武廟。1934年 小店初小并入二高,校名改為太原縣第二區兩級小學校。1937年“七七事變”后,學校停辦。18年中,二高畢業15個班,共300多名學生。后該校幾經改名,建國后改為小店小學至今。

二高的首任校長是王梓先生。王梓,(1877---1926)字蔭封,太原縣小店(今小店區小店村)人,舉人,山西大學堂畢業后,在交城縣高等小學校和太谷銘賢中學任教。1918年,太原縣師范講習所成立,特聘王梓先生回縣任教,后被太原縣教育會選為會長。王梓先生擔任會長后,奔赴全縣各村,動員興辦學校,勸說農家子弟入學受教育。同時,組織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利用假期,培訓師資力量,提高教學水平。受到了全縣同仁的贊揚。太原縣第二區高等小學校在小店成立后,王梓先生返回故里,擔任校長。王梓先生面目慈祥,與人為善,團結同仁,治學嚴謹。他贊同推翻帝制,傾向民主革命,抱“教育救國”理想,終生致力于教育事業,深受全縣人民的愛戴,1924年,邑人贈“功垂桑梓”金字牌匾,懸掛門首,以示褒揚。1926年,王梓先生積勞成疾病逝 ,終年49歲。    王梓先生之后,由候貴馨、彭哲、田厲山,劉德懋、史全信等先生擔任校長。劉德懋和史全信都是小店人,劉德懋畢業于太原縣第二區高等小學校,史全信畢業于國民師范。二人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解放初期的艱難歲月里,三次致力于恢復學校,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功不可沒。

太原縣第三區高等小學校創辦于1920年,簡稱三高。校址在北格村東南的關帝廟。1923年,北格初小并入三高,改校名為太原縣第三區兩級小學校。1927年,第三區48村集資新建了校舍,改善了辦學條件,添置了圖書、體育器材等,將教學水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七七事變”后,日軍占領了太原縣,三高停辦。18年間,三高共畢業14個班,計300多個學生。

1939年,日偽縣政府將三高改名為太原縣第三區新民小學校。抗戰勝利后,清太徐民主政府太原縣第三區,將三高改為太三區北格完全小學校。1946年,閻錫山搶占了第三區,三高改為太原縣第三區中心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后,三高校名改為北格完全小學校。

三高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學校,更是一所具有革命傳統的學校。在漫長的歲月中,前后有10位校長為學校的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其中有三位校長貢獻最大,值得稱道。他們是崔立忠、程士俊、程溫。

崔立忠,字存信,中共黨員,小店區北格鎮張花村人,1937年畢業于太原一師,1938年,在張花任小學教師。就在這時,崔立忠認識了太行區游擊隊的同志,和八路軍取得了聯系,接受了黨組織的領導,開展了地下工作。游擊隊的同志經常秘密到他家和學校布置任務。是年冬天,立忠同志奉命將一位姓孫的同志化裝為商人,冒著生命危險,通過重重關卡,將他送進太原城。

1939年,經黨組織同意,崔立忠同志擔任了日偽政府委派的太原縣第三區新民小學校長。任職期間,崔校長利用一切機會接近日偽人員,為游擊隊收集情報。著名的流澗伏擊戰和張花擊斃警備隊中隊長杜子珍,就是崔立忠提供的情報。他還利用校長身份,經常為游擊隊購買油印機,紙張和糧食等物質。抗日戰爭勝利后,崔立忠奉命上了太行山公開了身份。他的妻子田映峰也上山參加了革命。1950年,崔立忠同志任山西省工農速成中學行政科長,后調山西省科委農藝處處長,太原5中副校長,對教育科技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程士俊,字千之,小店區北格鎮南格村人,畢業于山西省工業專科學校,他曾幾度任太原縣第三區高等小學校(簡稱三高)校長。程先生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思想進步,能接受新生事物,特別是與地下黨接觸后,他的思想有了一個飛躍,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他親自將兩個兒子程二銘、程四銘,兩個侄子程銘賢、程三銘,一個侄女程翠仙,兩個女婿牛樂道、牛再道 ,一個侄兒媳張敏,兩個表外甥,龐子俊、龐子偉送入革命隊伍。解放戰爭期間,程士俊擔任北格和辛村小學校長,他將100多名進步學生,送上山參加了革命。他是當之無愧的紅色校長。

程溫,字百玉,小店區北格鎮南格村人,省立工業專科學校畢業,1924年任三高的校長。他在三高任校長期間,熱心辦學,任勞任怨,為學校辦了許多好事:集資14400元,新建了校舍,開辟了操場,筑起了校園圍墻,開辟了校辦工廠,購置了織布機,組建了圖書館,購買了體育器材,使學生拓展了知識,鍛煉了體質,養成了勤儉樸素的品質。三高不僅有好校長,而且還有一批好教師,像卜峻,馬負圖,李馥,郝甦生,牛樂道,焦成林,李振鋼等先生,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為人厚道,這些先生后來和畢業的學生,一起上山,參加了革命。特別是馬負圖先生,“七七事變”后,為了宣傳抗日,發動群眾,他和卜峻先生秘密翻印了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在學生和民眾中進行宣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太原縣第四區高等小學校(簡稱四高)創辦于1920年,最初校址在晉祠廟內的上官廳和唐叔虞祠。后校址遷往奉圣寺內,因晉祠初小并入四高,校名改為太原縣第四區兩級小學校。1929年,馮玉祥將軍下野住晉祠,與校長張鴻逵先生成為朋友,為激勵學生愛國熱情,為四高題寫了“我們應不忘近百年來割地賠款之恥”的橫幅。1937年太原縣淪陷后,四高校址被日軍搗毀,學校停辦。四高共畢業15個班,300多名學生。1838年,日偽政權成立了太原縣第四區新民小學校,1945年,抗戰勝利后,閻錫山政權將太原縣第四區新民小學校改為太原縣晉祠鎮中心國民小學校。1948年,四高復校,校址遷王郭村真武廟。1949年,學校遷回晉祠鎮。校名改為太原縣晉祠完全小學校。1951年,太原縣晉祠完全小學校改為晉祠小學校至今。

太原縣第四區高等小學在短短的18年中,涌現出了兩位能力強、有遠見、格局高的校長,集中了一批素質高、知識淵博的教師隊伍,培養了一大批社會有用之才,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郭光德先生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才干出眾,被聘請為該小學的第一任校長。郭先生執掌學校后,首先選聘為人正派,學識淵博,責任心強的教師到校任教,如牛天章先生,楊友桐先生等就是郭先生重點聘的。其次就是對教師對學生嚴格管理,通過嚴格管理,樹立良好的教風學風,提高教育質量。郭先生管理有方,使得學校在短時間內,形成了良好的校風。不僅如此,先生還為學校創作了校歌:

好好讀書,好好勞動,好好圖自立。

大哉本校,懸甕山下,規模真無比。

重職業,自食其力,進取莫慌嬉。

好哥哥呀,好弟弟,少年須愛惜。

1927年,郭光德先生因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而被捕遭受拷打。

1921年,年輕有為的張鴻逵先生被任命為太原縣第四高級小學校長。

張鴻逵,字儀臣,晉源區姚村鎮姚村人,身體清瘦,頭腦睿智。父為清末秀才,以教學為生。鴻逵先生太原縣高等小學堂畢業后,利用公費就讀于太原府中學堂和省工業專科學校,后因家貧輟學。恩師王墉先生知道后出手相助,才使張鴻逵當了一名教師,生活有了著落。鴻逵先生聰慧好學,責任心強,兩年時間,就從一般教師轉換為名師。

鴻逵先生主持“四高”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間,他邀請名師任教,改革教學內容,教學質量顯著提高。他和師生同吃同住,每月伙食不超兩元,一日三餐粗糧素食。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帶領學生從明仙溝背磚5萬塊,新建校舍24間,維修校舍20間,購置課桌凳70余套。改善了辦學條件,培養了大量的有用之材,受到張鴻逵校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尊重。

不僅如此,張鴻逵先生還做了一件驚天地,鎮鬼神,叱咤風云的大事。

一九二七年是大革命處于低潮,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國民黨大肆屠殺共產黨人的最黑暗的年代。就在這暗無天日,血雨腥風的日子里,張鴻逵先生以無比的智慧,彌天的大勇和無畏的精神,在“四高”秘密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太原縣第四高級小學支部,并帶領有關人員,面對黨旗進行了宣誓。成員有張鴻逵、牛天章、楊友桐、崔禮、張立憲、白成玉、崔則謙、胡國俊等八人。黨組織成立后,張鴻逵先生和牛天章先生、楊友桐先生等利用課堂、集會,在廣大師生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和綱領。許多學生在他的引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干部。他的中間有程友光、張云,陳元善、朱秉進、白成玉、崔則謙、牛奎、陳元洪、攸本英、陳翰章等。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大勇啊!真是“書生報國何懼險,獨立潮頭淡危安。”先生的作為,經過九十多年后,讓我們后輩想起都感到熱血沸騰,可歌可泣。1929年,馮玉祥將軍在晉祠暫住,他非常重視四高對學生的教育,經常深入學校,與教師學生座談,與鴻逵先生成為朋友,并給四高題校訓“我們應不忘記近百年來割地賠款之恥”。

一九三一年,張鴻逵先生應本村之邀,離開了他主持十年的“四高”,回到了故鄉,擔任了晉汾平民小學校長,把晉汾平民小學辦得風生水起。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華北淪陷。日軍占領太原縣城后,推行奴化教育,強迫所有學校不教中國文化,開設日語課程。張鴻逵先生誓不為日偽政權服務。憤然辭掉校長職務,棄教從醫。鴻逵先生離開后,晉汾平民小學停辦。

這四所學校相當于我們現在的縣辦小學或鄉(鎮)辦小學,它們的作用就是為社會,為更高一級的學校培養和輸送人才,在今天看來似乎很平常。但是,如果我們辯證的,歷史的將目光和思維放回到90年前,放到改朝換代,民族危亡,推陳出新的大格局和大時代中,就會發現這四所學校的作用貢獻甚大,功德無量。


本文鏈接://parqueacualago.com/article/ɡouchen/2022/01/1507.html
上一篇:砂器里的春秋
下一篇:請到望仙山里來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六百多年的晉國與虎相關的晉虎
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用于行軍作戰或者游獵攜帶的虎形灶,灶體呈虎頭狀,灶門作虎口大張狀,虎虎生威的模樣引人注目。太原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用于行軍作戰或者游獵攜帶的虎形灶,... 鉤沉 2022-01-21 07:57:02
百戲,從汴京到古絳州
百戲是樂舞、雜技的總稱。古絳州諸多百戲方面傳統民俗的遠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或秦漢隋唐時期,但直接傳承于金代,而金代“百戲”又直接傳承于北宋汴京。是故,汴京和古絳州分別是... 鉤沉 2022-01-20 21:33:47
北魏平城與大同地名
地名,作為地面實體的標志,其得名原因多種多樣,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特別是作為北魏京都近百年的大同,其不少地名都與當年的平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m然,本文中所涉及的地名... 鉤沉 2022-01-18 08:22:57
砂器里的春秋
這天,我在省城一個私人博物館看到了躲在墻角的砂器,灰眉處眼的,大大小小幾十種類型。從形狀依然可以分辨出:沏茶的、熬粥的、熬藥的、煨湯的、燉肉的,儲物的、餾飯的、打酒... 鉤沉 2022-01-16 21:27:00
民國時太原縣著名的四所學校
民國年間,太原縣(今晉源區和小店區)有四所著名的小學。它們是;太原縣高等小學校,太原縣第二區高等小學校,太原縣第三區高等小學校,太原縣第四區高等小學校。在當時,這四... 鉤沉 2022-01-09 08:39:16
财神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手机版下载_彩88手机版下载 彩88_彩88「官网彩票直通车」 彩88-欢迎您 彩88-彩票直通车 彩88-Welcome 购彩之家|平台官网